分节阅读 127(1/2)
只能借耿侯的人头一用了。
不过,没关系,稍后郑忽会请郇伯去和耿侯作伴,不会让耿侯在黄泉路上孤苦伶仃的,这也算是郑忽的一片心意了。
修整了一夜。
第二天,郑忽命人从耿国府库中取出一批财宝,而后便将府库给封了起来。
他现在根本没有必要将耿国的府库搬空,东西都是他的,放哪不一样,等解决了郇国,还怕不能将东西运走吗
他之所以会取出一批,那是做做样子给郇伯看的,不然,郇伯怎么能放松警惕,郇伯不放松警惕,他怎么能有可乘之机。
顺着原路,郑忽至郇国,而后奔郇都。
郇伯在宫室中接见郑忽的时候,欣喜异常。
能不高兴吗
这根本没过多长时间,冀、耿两国的土地已经归郇国所有了。
拓土广地之功,足以让他超越历代先君。
尝到甜头的郇伯已经在心里考虑下一步该向哪扩张的问题。
郇国有他这样的明君在,未尝不能成为一个大国,不是吗
郇伯真的是有些飘了。
看着兴奋而又得意的郇伯,郑忽感觉机会来了。
他先是,命人奉上一个木匣,木匣里自然装的是耿侯的头。
郇伯不解,向郑忽询问道:“此何物也”
“此物可以使君上不动一兵,不发一矢而破耿师”郑忽蛊惑道。
“哦,呈上来,寡人欲一观”郇伯大喜过望。
“此物甚是贵重,不如由臣亲奉于君上观之,如何”
郇伯现在已经是飘飘欲仙了,哪还会考虑郑忽是不是在骗他,更重要的是他在心里认为郑忽是他的福星,根本就不认为郑忽会坑他。
你见过有人坑人,是出兵出力帮助别人开疆拓土的吗
谁会这么傻
“可”郇伯的兴奋劲还没过去。
郑忽小心翼翼的在郇国群臣的面前将木匣奉至郇伯面前。
就在郇伯和郇国群臣将注意力集中在匣子上的时候,背对着郇国群臣的郑忽猛然抽出腰间的佩剑,寒光一闪,剑已经架在郇伯脖子上。
等郇伯反应过来,冷汗瞬间就下来了。
这什么情况,怎么和他想的一点都不一样。
在他心中,郑忽不是该奉上匣子之后,再拜稽首,称赞他的德行有多么多么高,郇国是怎么怎么样强大吗
而郇国群臣反应过来,殿中就变的骚乱了许多。
有斥责郑忽大胆无礼,进而威胁郑忽的,有劝郑忽只要放过郇伯,一切好商量的,还有想要趁机偷偷溜出去向守卫宫廷的士卒报信的。
不过,当外面的陉庭士卒听到殿中的骚乱之声,并且将值守的士卒杀掉冲进来之后,这些人瞬间就安静了。
郑忽入郇国宫室自然不是孤身一人,但能带的人也不多,不过十余人而已。
这些人看起来似乎无足轻重,但在这个时候,他们的重要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虽然现在文武不分家,殿中的群臣不少都有着不弱的战斗力,但是国君被人捏在手中,他们是不敢轻易妄动的,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被郑忽手下的士卒给控制起来。
见控制了局面,郑忽当即遣人传讯宫外的士卒,让他们发动进攻。
有郇伯和群臣在手,郑忽并不担心自身的安危。
第二百四十九章 力微休负重
半月之后,郑忽已经基本稳固了在郇、冀、耿三国统治。
他杀郇伯后,命人持二君之首至冀,两国士卒看到国君头颅之后,除了投降还有别的选择吗
国君已死,他们顽抗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没有意义,那就只剩下投降一途。
不过,领兵的郇国执政寿和耿国大司马无由却双双选择了自杀。
这很正常,若不是两人领兵在冀国争地,怎么能给了郑忽可乘之机呢
地没争到手,自家的国君却被人给干掉了,羞愧,万分的羞愧
然而事已成定局,他们除了自杀谢罪之外,再无它法
郑忽在假惺惺的厚葬了二君的同时,也将这二人一并厚葬了,万一二君泉下有知,也个伺候的人不是
郑忽厚葬二君的作秀,让还未得及逃跑的郇、耿二国小民安心了下来。
无论怎么说,这至少代表着郑忽无意与小民为难。
至于冀国,因为当初郑忽进冀都时,并未像郇、耿二国一样烧杀抢掠,兼之郑忽灭郇、耿两国,也算是为冀国报了仇,冀人对郑忽并不反感。
非但不反感,甚至还有一些欢迎的意味。
现实就是这么讽刺。
一灭人家国的始作俑者,摇身一变,竟然成了颇受欢迎的人物。
这种情况,就是郑忽也是始料未及。
不管怎么说,郑忽已经实现了他在这个阶段的第一个目标。
有了郇、冀、耿三国的土地,郑忽无论是在地盘上还是在军队战斗力上,在晋国周围的国家中,已经当之无愧的跻身于第一梯队。
可以这样说,一旦郑忽将三国完全整合起来,他自己,不用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就可以和曲沃掰腕子。
曲沃是晋国周边的顶级战力,从历史上曲沃将翼城灭掉之后,可以毫不费力的将周围所有国家灭掉就能看的出来。
原本郑忽据有陉庭一邑之地,地盘狭小,经过一年的训练,军队战斗力虽然比翼城稍强,但在其他方面还是略有不如。
而如今,郑忽已经补齐了地盘狭小的不足,只要稍加整顿治理,超越翼城已经是板板钉钉上的事情。
占据这浍水和汾水两条河流交汇的河谷平原,肥沃的土地加上郇国盛产食盐的优势,这样的条件再无法支撑他崛起,那他不如找个地方养老,了却余生算了
占据了三国之后,郑忽暂时没有对三国的律令法度进行任何变动,三国小民若想离开,也听之任之。
唯一作了一些调整的是,郑忽从跟随他来晋的那些老卒中,挑选了一批士阶层,和识字认字且为人敦厚的国人,让他们去三国之中担任底层官吏,以加强对三国基层的控制。
这么做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不过半月而已,郑忽就已经控制住了局面。
毕竟三国国君都已经去见了先君,即便是心存社稷的小民,在没有效忠对象的情况下,要么离去,要么就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有一家老小在,生活终归还是要继续的。
短时间内小民们虽不会对郑忽彻底归心,但至少有了个好的开头,不是吗
当然了,人岂能事事如意,郑忽占据了郇国这块产盐地,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其他国家见郑忽一月不到,连灭三国,虽有些怨言,却不敢明说。
唯独曲沃遣使至陉庭,虽然谈不上斥责,但是话里话外却有些埋怨郑忽灭郇却不向曲沃通报一声的意思。
郑忽对此还能怎么说,只能好言相劝,他原来遣使至曲沃,只是向曲沃武公通报联合郇、耿灭冀之事,有意将顺道把其他二国给灭掉的事情隐瞒了,这也给了曲沃一个埋怨他的理由。
郑忽的花言巧语让曲沃稍稍放下了戒心,曲沃原本就在拉拢郑忽,现在郑忽实力暴涨,曲沃更没有得罪之理,反正木已成舟,郑忽的态度又相当谦逊,曲沃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难道非得和郑忽干一仗不成
那不是把郑忽彻底的推向曲沃的对立面了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