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郑王天下 > 分节阅读 89

分节阅读 89(1/2)

目录

是和冬天差不多冷的,民间称之为倒春寒。

郑忽偶尔瞥见某些少儿不宜的画面,只能在心中感叹“年轻人火气不小啊”

别管怎么说,这正是郑忽想要达到的效果。

不仅如此,军中的一群糙汉子更是对郑忽感恩戴德。

跟着世子出去干一仗,直接就分到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

有人高兴也有人不高兴,二戎部落中的某些人看到郑军将其部族的大部分女性给拐走了,心生怨恨,私底下串联起来想要进行反叛。

不过,还未等到这些人站出来反抗,得到消息的郑忽立刻率军进行镇压。

其后又将所有串联欲反叛者的头颅悬于辕门之上,用鲜血一般的事实震慑着二戎的其余部众。

不要有任何试图反抗郑军或者郑国的想法,如果有,请参照辕门上那些尚未闭眼的头颅。

这种鲜血淋淋的实例,让二戎部的很多人两股战战

他们原本就畏惧郑军的强大,后来郑忽的后宫政策让他们看到了郑人可以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这使他们产生一种郑人似乎很好相处的错觉。

历史证明,所有人,尤其是游牧民族,得寸进尺是天性。

对付得寸进尺最好的办法就打,打的他们不敢反抗,这样再扔些好处过去,他们才会感恩戴德。

这就是人性

镇压之后,剩余的部众果然老实了下来,让他们向东,他们再也不敢向西。

于是,郑忽趁机将一些人迁往台谷,开始了挖掘恶金的大业。

当然,这些都是属于家中无女,青壮未通过审核或者没有青壮的家庭。

这些人的可利用价值也只能体现在为郑国挖矿的事业中了。

为了使这些人的生活有奔头,不至于联合起来反抗,郑忽专门为这些人量身制定了上升路径。

即个人所采之矿,达到能熔炼恶金五万斤的标准,就能够升一级,领五人,称矿长。

既然升官了,特权自然是有的,矿长手下五人,每人得十斤恶金时,就要分别奉献二斤恶金给矿长。

矿长能采得二十万斤恶金就能够成为监工。

监工领五名矿长,不采矿。

当监工监督手下五名矿长合计采百万斤的恶金时,即每一名矿长都升到了监工的位置,那么监工就自动获得郑国国人的身份待遇。

这个标准其实算不上高,也算不上低。

若是运气好,采到的都是富矿石,那么很容易就能一级一级的往上爬,最终拿到郑国的户口本。

若是采到的是普通矿石,经过数年的积累也能拿到郑国的户口本。

台谷恶金储量极为丰富,采到贫矿石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这些采矿的戎人只要不懒,都能得到脱戎入夏的机会。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一套类似于传销的严密体系,人为的在戎人中间制造等级和矛盾,使得戎人难以联合起来反抗。

普通矿工要受矿长的剥削,矿长要受监工的监督压制。

整套体系严丝合缝,在将戎人分割成不同阶级的同时,又能激发戎人向上攀爬的积极性。

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一百八十章 离陉之前

“世子”

城守府正堂,从赤狄三部回来的井友,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向郑忽复命。

“臣幸不辱命,留吁、铎辰、潞氏三部已收廧咎如余部,与臣言语相结,愿与我世为盟好,不相侵犯”

“善”郑忽大喜。

其实,郑忽心里并未有表现的那么喜悦。

什么世为盟好,不相侵犯,这样的场面话,郑忽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信。

信了的才是傻子。

赤狄三部之所以会轻易妥协,怕是被郑军一日而下台谷的威势给摄住了。

等他们知道郑军有攻城车这种利器,并加强防御后,不说向郑国发动大的战争,小的摩擦绝对是持续不断的。

但别管怎么说,井友已经出色的完成了使命,郑忽岂能冷脸相对。

“世子,赤狄三部虽已许诺,然彼辈素怀贪诈狡厉之心,不可不防,望世子知之”

许是看郑忽喜色甚浓,井友心中略有忧虑,故而,这才出言劝谏。

“大夫之言,吾知之矣戎狄之人,文身断发,不知礼义,不可教训,心怀狡道之心,行履豺狼之性,其言也,不足为凭”

“世子既已知,反倒是臣多言了,望世子恕罪”

井友听完郑忽的话,知道他并未被赤狄的几句好话迷惑住,心中的忧虑消去大半,急忙向郑忽赔罪。

“大夫以谋国之言谏我,何罪之有”

“不敢”

“大夫归陉恰宜,吾正有事相托”郑忽没有岔开了话题。

事实上,大军在陉邑停留的时候不短了,井友这一去,又将近十日。

算起来,加上征伐戎狄,郑忽在这里盘桓了二十多天了。

是时候返回新郑了

“大军远征日久,兵役糜耗,府藏散减,实非国之利也”

郑忽话语中的意思很明显,他这是准备班师回国了。

井友自然听的明白。

“今既平狄灭戎,班师之期,实为紧迫,望大夫知之”

“唯”

这事,井友没什么不能理解的,而且他也知道,郑忽这是准备布置大军离开后的工作了。

是以,井友也顾不上连日来奔波的疲倦,强打起精神,听候郑忽的吩咐。

“吾本欲携大夫回国,请父君赐册命,封疆土,厚赏以酬大夫之功,然戎狄之地新定,赤狄三部虎视而望,舍大夫几无人可镇之,故”

郑忽真是挺不好意思的,井友在这次征伐戎狄中,立的功劳不可谓不大,妥妥的头功。

为郑忽出谋划策,亲犯险境调解与戎狄各部的关系。

如果没有他的帮助,郑忽这一路不知道得走多少弯路。

就他这个功劳,加上他原本就承袭陉邑这块封地未有册命,名不正。,他若至新郑,其他的不说,一卷受封陉邑的册命是少不了的。

没等郑忽说完,井友连忙道:“臣非草木,焉能不知世子厚爱之意,既而已受,臣常恨不能以死报之,且世子平狄灭戎,有大德于臣,臣先祖之灵得以少安,此恩诚大,非厚赏所能及,世子勿复言”

一席话,说的郑忽心头暖洋洋的。

话虽如此,郑忽却不能不赏。

“不然,吾闻古之圣王,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武王渡河之日亦曰:毕立赏罚,以定其功,今大夫有大功于社稷,非厚赏,来者不至,大夫虽不欲得,吾却不敢不酬之以效来者”

话说到这个地步,井友也实在不好再推托。

“唯,臣谨受命”

“善,吾归国之后,必亲论大夫之功于君前,为大夫请册命,争酬赏,俱礼备乐,择吉日遣送于陉,大夫勿要再推辞”

“不敢”

其实,郑忽的这一套搞的有点不合规。

赏赐就不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