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8(1/2)
旁,言郑之英烈长眠地,择人四时奉祀,不使我之英雄蹇困于地下”
“世子仁厚,吾等谨谢之”
“去罢”郑忽摆了摆手,低沉的道。
“唯”
郑忽此举在此时来说,确实算的上仁厚。
一般而言,此时的战争,将士战死之后都会选择就地埋葬,这没什么好说的。
关键在于起坟立碑,四时奉祀。
要知道,此时普通人死后下葬,是墓而不坟。
墓是平地而葬,坟是垒土而葬。
尔雅中所谓“坟,大防也”
坟不是一般人下葬能用的。
像孔子他老爹叔梁纥,这个流亡到鲁国的破落贵族,死后都是墓而不坟。
孔子他母亲死后,孔子想把他母亲和他老爹合葬在一块,但找不到墓,只能将其母殡于五父之衢。
后来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才得合葬于防。
坟一般都是有国有家的贵族,死后才能得到的待遇。
像吕氏春秋首时的所谓的,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事情是不是真的,暂且不讨论,但是有国有家者死后才能得到这个待遇,从中可以得到例证。
普通人坟都没有,更谈不上碑,所以郑忽的这一手起坟刻碑不但是战死士卒功劳的认可,更是给予他们以殊荣褒奖之。
更别谈四时奉祀,这更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待遇。
总之,郑忽这件事做的极得人心。
但,郑忽的目的并非如此简单。
他要通过在这片曾经的戎狄之地上为郑军士卒起坟刻碑,来达到将这片土地化为郑土的目的。
不要小看这百十余座坟,有了这百十余座坟,便代表着郑国的触角已经伸到了这里。
所有认识墓碑上字的人,都会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郑国的土地。
郑国大军若再次途径此地,能不前来祭拜一番吗
处在抵抗戎狄最前线的郑人,来此地能不前来瞻仰一下么
四时奉祀的郑人,能不把郑国的文明之光带到这片土地上吗
这些事情最终的结果,就是使得这片土地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郑国的一部分。
精神的力量是能够在现实的荒野中开垦出一片熟地的。
关键在于,你要把握住时机,懂得如何去利用。
很显然,郑忽是懂得如何引导利用这种力量的。
一个半时辰之后,井友和祭仲相继来到大帐中。
“臣等见过世子”
“二位大夫不必多礼”
“戎狄既平,善后事宜刻不容缓,吾请二位大夫前来,就是想请二位大夫代为操持一二”
“不敢,此臣之本分而已,世子但有吩咐,臣等敢不奉命”井友回道。
祭仲亦言“世子即有命,臣岂敢违”
“善”
“廧咎如部众,分而为三,劳烦井大夫费心,率人献于留吁、铎辰及潞氏三部,勿使三部擅加刀兵于我”
郑忽说完,总有一种屈辱求和的感觉,不过屈辱求和就屈辱求和吧,暂时没时间和三部硬杠,实在不行,下次把场子找回来也就是了
井友倒是没郑忽想这么多,这本来就是他们商议好的。
听到郑忽按照原计划下命令,井友连道了声“唯”
“至于骊戎、草中戎二部众,分而散之,迁于台谷及陉,以入诸夏,陉及苏子国他邑贫不能自存者,迁之二戎地及台谷城,凡来者,给牛羊,授土地自愿来者,亦如之,此事有劳祭大夫多费心”
“不敢”
祭仲对于郑忽这种使诸夏和戎狄杂居的做法,自然也无异议。
反而心存赞赏,觉得郑忽这一手确是老道谋国之举。
“再有,二戎青壮迁于内地者,编入行伍之中”
这就是加强防备力量了,毕竟这么大块地,就陉邑的两千余士卒根本镇守不过来。
将迁入内地的戎狄编入行伍,一来给予他们信任,有利于他们融入诸夏,二来则是借用他们的力量,镇压反抗
至于这些人会不会反叛,那就看他们是不是有抛妻弃子的决心了。
“唯”
第一百七十八章 新郑君臣尽欢颜
“捷报,捷报世子已定苏子国,平二戎而灭廧咎如之狄,大军不日将启程回国”
新郑北门,一辆战车冲入城中,御戎小心的驾御着马匹,车上的士卒将这份战胜的喜悦传于城中的每一个人。
欢呼声,经久不绝的欢呼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
来自战争的胜利历来都是提升国民尊严感和荣誉感的不二之选。
当然了,战争的胜利也意味着很多国人的父子兄弟有可能活着回来。
这确实是喜事一件。
要知道,郑忽带走的可都是青壮,春耕快要开始了,青壮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若是郑忽打了败仗,死的不单是青壮,青壮背后的家庭也极有可能陷入困境,分崩离析。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早期农耕文明的每一次战争都是一场豪赌。
幸运的是,郑忽或者说郑国一直都是赌桌上的赢家。
新郑宫殿。
郑庄公高居殿堂之上,群臣于下首分列而坐。
郑庄公最近真是国事繁忙,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
不但要操心大军的后勤,时常与齐侯保持联络,郑忽的婚事,还要督促春耕前祭祀社稷的准备工作。
同时还是关注各国的动向,甚至郑忽三个被流放兄弟在做什么,他都要时不时的过问一下。
虽说很多事情,他只要把握住大方向就够了,具体的细节由下面人负责执行。
但君不密则失国,很多事情看起来小,背后的牵扯甚大,这不由得不谨慎应对。
“君上,世子遣使者报捷,使者已在殿外等候,请求觐见”
就在郑庄公和群臣商议事情的间隙,殿外的卫士向郑庄公汇报道。
“可”
“唯”
卫士领命而退,不多时,传信的士卒已立于大殿之上。
“禀君上,世子十余日定苏子国,十余日灭廧咎如部而据台谷,平二戎而有其地”
说完将郑忽亲笔所书的捷报奉上。
“呈上来”
“唯”寺人躬身领命,将捷报交到郑庄公手中。
郑庄公抽掉竹简袋,打开泥封,翻看竹简。
只见竹简上赫然写到。
不孝子忽顿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