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2)
,管仲就成为临淄城一不大不小的名人。
“叔牙为何不让吾与那人辩论”行不过百步,管仲仍有些怒气冲冲的道。
“此人不过一闾巷泼皮无赖尔仲又何苦与他一般见识。”鲍叔牙劝道。
说起来,管仲也是流年不利。求官,别人一听管夷吾的大名,直接就将他轰出去了;和鲍叔牙一起跑到临淄城做生意,又亏本了。
想及伤心事,管仲叹道:“齐虽大,竟无我容身地。”
鲍叔牙见自己的好基友有些消沉,急忙安慰道:“仲何出此言仲之才,我固知矣今虽不遇,终必得显,岂可悻悻作妇人态。”
管仲听到自己好基友的安慰,心中虽然仍有不快,也不好再多说,只是催促鲍叔牙赶快回去。
话说信使飞奔来到齐国宫殿,言老齐侯有要事要告知君夫人。通禀之后,有寺人急忙引着信使前往君夫人住处。
信使见了君夫人,将老齐侯的书信奉上。君夫人便让人引着信使下去休息。
待读完书信,君夫人心内亦是欣喜。急忙着人去请文姜。
说起来,文姜并不是君夫人所出。但因文姜生的冰肌玉骨,面若桃花,兼又博古通今,加之对君夫人极为敬重,惹的君夫人甚是喜爱,视若己出。
现在听闻自家夫君已为文姜觅的佳偶,哪能不喜
心内正寻思如何为文姜置办嫁妆之时,便见侍女引着文姜前来。
君夫人连忙收敛心思,道:“今日唤我儿前来,是有一桩喜事与我儿有关。”
文姜闻言略显疑惑,“母后,喜从何来”
君夫人笑吟吟的将书信上所说与郑结亲的事告与文姜。
文姜闻言,虽然有些害羞,心内也是一喜。
毕竟二八年华少女,哪个不怀春。自郑忽助齐破戎的捷报传来,宫中到处议论说“郑国世子如何如何英雄”,现在听到自己将要嫁给郑忽,文姜此时的心态大约如后世的迷弟、迷妹们听到自己的偶像会嫁或娶自己差不多。
强自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听着君夫人一个劲的叮嘱自己,没听几句便又神思恍惚。
君夫人见状,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也不忍苛责她,便让她回去好好准备。
若是郑忽在此,见到文姜这个样子,定然会大吃一惊。
毕竟,在后世,文姜几乎是与划等号的。左传和史记更是言辞凿凿的说她与其兄齐襄公私通,并且合谋害死了自己的丈夫鲁桓公。这一出可谓是开后世与情夫合谋杀夫刑侦剧的先河。总之,剧情虽狗血;吃瓜群众却喜闻乐见。
就像文姜的姐姐宣姜最后竟然嫁给了自己的公公卫宣公,这种花边新闻极大的丰富当时缺乏娱乐的古代民众的精神生活,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猎奇心理。
当然,从此之后,齐国诸姜的名声算是彻底臭了。
更为有意思的是,或许是为了配合群众呼声,毛诗竟然从诗经中翻出三篇讽刺文姜淫乱的诗歌,仿佛坐实了文姜与其兄私通的事实。
但是,让人疑惑的是这三首诗竟然都是出自齐风。以当时而论,齐国风气相对开放而鲁国风气相对保守。最典型的便是,孔子因野合出生,在鲁国受了不少白眼;而在齐国,野合却是常有的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鲁风却无一篇讽刺文姜
孔子在编订春秋的时候,更无一字一句或直言或讽刺文姜。更是在文姜嫁入鲁国后,便书文姜为夫人,这显然是将文姜当成国母来看的。
比如庄公二十一年:“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古时诸侯之死曰薨,诸侯之夫人或母夫人死亦曰薨。春秋记鲁公或鲁夫人之死,除隐公三年“君氏卒”及哀公十二年“孟子卒”等特殊情况外,皆用薨字,记其他诸侯之死,则用卒字。
又如庄公二十二年:“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诸侯正妻称夫人,死时称薨,葬时称小君,都能够表明鲁国一直是把文姜当国母来看待的,没有任何讽刺或贬损的意思。
再回头看看左传对文姜与其兄私通之前的层层铺垫,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讲故事的能力。又是深埋伏笔、又是层层递进,讲的是高潮迭起,让听众大呼过瘾。
第六章 争次
郑忽看着眼前齐人花费数日所建的高台,心中颇感惊奇,在这个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时代,三米左右的高台竟全是用泥土铸造。郑忽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看了看在高台前面肃立的老齐侯,又瞧了瞧左右前来助齐的卫、鲁两国军队统帅公子伋和公子翚。郑忽心中可谓是极不平衡,“的,老子出工又出力,好不容易把北戎干翻了,特么的你们过来摘桃子了。”
心中虽然这么想,但是,表面上郑忽却仍然保持着和煦的笑容,和公子伋和公子翚分别见了礼。
公子伋倒是执礼甚恭,而公子翚却是一副嚣张跋扈的模样,仿佛别人欠了他二五八万。
这并不奇怪,作为严重地被周朝的“普世价值观”洗脑,具有典型的春秋时期君子做派的公子伋,即便在得知他老爹卫宣公和他弟弟公子朔要合谋杀他时,他弟弟公子寿都劝他出奔外国,而他却来了一句“为人子者,以从命为孝。弃父之命,即为逆子”。
后世的罗锅同志尚且都知道来一句“父不义,子奔他乡。”
毕竟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是人在未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呢公子伋也算是愚孝的典型了。
而公子翚却和公子伋截然相反,用狠人两个字来形容他绝不为过。
历史上,公子翚一直就是以权臣著称的。鲁隐公执政的时候,不听隐公的命令,和宋国一道跟郑忽的老爹干仗,被郑忽的老爹打退后,消停了一段时间。
后来,随着鲁桓公渐长,又撺掇隐公杀桓公自立,被拒绝后,跑到桓公那里说隐公想杀桓公,最后,和桓公合谋把隐公干掉了。前前后后把持鲁国朝政十几年,最后竟然得了善终。
不得不说,历史还真是讽刺啊
看着始终一副谦和模样的公子伋,郑忽心中泛起了一丝同情。“或许他还不知道,他老爹帮他与宣姜订亲,只不过是自己想娶宣姜罢了”郑忽心中想到。
“要不要提醒他一下”但是转念一想,郑忽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先不说自己的话他会不会信,即便是信了,估计以他愚孝的性格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只是徒增烦恼罢了;再者,这种事发生在别人骨肉之间,自己一个外人瞎凑什么热闹,闹不好还会被人冠上“疏人骨肉”的恶名,得不偿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