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2)
配天”观念的影响下,无论是乐还是舞都是礼仪性强过娱乐性,其主要特征就是肃穆、崇高。
后来,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整个礼乐制度才开始崩溃,像后来鲁国季氏一个卿大夫都敢堂而皇之的把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于庭上,气的孔子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直到此时,乐舞才开始凸显其娱乐性而非政治性。
而今,周王室的权威虽然受到严重挫折,但是还未到后来那种完全成为一个笑话的存在,中原诸侯对周王室多少还是有点尊重的,至于有多少那就是自家人知自家事了。
要知道即便是郑忽的枭雄老爹也只是假借周天子的命令进行征伐,并不敢公然跟周天子撕破脸。
像现在的老齐侯虽然行动上并不鸟周天子,无周天子的命令和郑忽老爹一道今天欺负这个国家,明天征讨那个国家,但至少名义上还是对周王室保持尊重的。
说起来也是讽刺,郑国和齐国,一个王室宗亲,一个助周定鼎的大功臣却率先成了周王室的掘墓人。估计他们的祖先要是知道了,一定会从棺材里跳出来好好教训教训这些不孝子孙。
不过,这也和郑忽没什么关系。郑忽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与齐国搭上线,取得齐国的支持,避免历史上被杀的结局。
周王室再大也没自家身家性命大。
想到这里,郑忽起身,举起酒樽对老齐侯道:“忽素来仰慕齐侯,今齐侯厚待于吾,实不胜惶恐,借齐酒一樽,谨谢之。”
说完一饮而尽。
再说老齐侯,入宴之后,一直在暗中观察郑忽,见郑忽稳重而有威仪,心中已是十分满意。又忽然听到郑忽这么说,心中更是高兴。
便道:“世子何须如此,今日若无世子之助,齐国宗庙几蒙羞矣”
“齐侯此言实在是折煞吾了,忽实不敢当”
说完朝老齐侯行了一礼,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
老齐侯见状,哈哈一笑。举起酒樽接着道:“世子过谦了,寡人代齐国谢之。”
公子元、公孙戴仲及一众齐国大臣也同时举起酒樽对郑忽道:“吾等亦为齐国谢之”
郑忽连连回礼,口称不敢。
紧接着,乐声一变,由诉说兄弟之情的棠棣变成宴客的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时,整个酒宴的气氛才开始热烈起来。
齐国君臣频频举杯向郑忽表示感谢,郑忽也是来者不拒。毕竟作为一个二锅头都能干二斤的牲口,这点低纯度的酒对郑忽来说还真不叫事。
看着在酒精刺激下情绪高涨的众人,郑忽的心情也开朗起来,一扫穿越带来的阴霾,频频向众人回敬。
就连高渠弥和祝聃都没想到自家世子原来这么能喝,一个个眼睛瞪的大大的,仿佛第一次认识自家公子。这也难怪,毕竟是郑忽而不是公子忽。
看着二人惊愕的神色,郑忽心道“好让你们知道,从现在开始,我才是郑国世子姬忽。”
“世子海量乎”老齐侯见郑忽一樽接着一樽的喝,仍然像个没事人一样,不由大惊。
“齐侯不知,吾来时梦游天宫,得饮天帝美酒,故齐酒虽甘美,诚不如也,是矣吾不醉”
话音刚落,喝的醉醺醺的公孙戴仲便道:“世子得享天帝美酒,是何滋味请为吾等言之。”
郑忽看着众人一脸期待的表情,心中一喜,暗道:“买卖来了”。表面却作出一副回忆加陶醉的神情。道:“吾虽欲言,然实难道尽其中滋味”
众人听他这么一说,不但期待之色全无,而且一个个都给死了爹妈一样。
郑忽一瞧,感觉戏做的差不多了。便接着道:“吾虽难言其中滋味,但得天帝酿酒之法数篇,待归国酿成献与齐侯。”
“世子此言当真”老齐侯尚未开口,公孙戴仲便迫不及待的道。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老齐侯听闻此言,眼中一亮,拊掌叹道:“世子允文允武,皆世之翘楚也,寡人小女文姜,愿备箕帚”
郑忽没想到自己随便一句话引起老齐侯这个大的反应。心中一惊,但当听到老齐侯想把文姜许配给自己的时候,心中大喜。
自己费了那么大功夫,不就是为了能够得到老齐侯的青睐,进而搭上齐国这条线吗现在就要成功了,郑忽心中说不激动是假的。
但是郑忽知道,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冷静。稍微不慎,就可能被人喷成筛子,甚至联姻都可能因此泡汤。毕竟这是春秋时期,贵族嫁娶可是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的。
郑忽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对老齐侯道:“齐侯厚爱,忽知之矣然奉命助齐,乃受室而归,人必言我挟功而迫齐也,愿齐侯再思之。”
老齐侯有心再劝,郑忽只是拒绝,弄到老齐侯也挺无奈的。
其实,郑忽心里何尝不想立马答应下来,但是为了能够真正把这个联姻定下来,郑忽现在必须毫不犹豫的拒绝,要不然都不用等孔子编写春秋,光是这些贵族的吐沫星子就能淹死他。
因为在这个时期,贵族之间的礼仪观念还是比较重的。当然,像卫宣公这种公然娶儿媳的奇葩事不久之后就会发生。
但是,总的来说,贵族之间还是守礼的。不然,齐桓公也不会在会盟诸侯时,在盟约的第一条规定“不准把妾当成妻宠爱”。由此可见,当时礼的严格。
对于郑忽这个立志要做大事的人来说,自然不会在这样事上犯下错误,不然,以后还怎么还团结“同志”
所以,在这次联姻中,郑忽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告诉世人,我并不是挟功求娶,这也是郑忽直接对齐国君臣直接说出那些话的原因。
第四章 联姻
虽然郑忽的拒绝给酒宴带来了一些小波折,但是,总的来说,酒宴还是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结束。
郑忽在侍女的引领下来到老齐侯为他安排的下榻之处,倒头便睡。这也难怪,虽然古代酒的度数低,但是纯粮食酿造,后劲也是极大。郑忽在饮了这么多酒的情况下,依旧能在酒宴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实属难得。
侍女在将郑忽引入屋室之后,便向老齐侯禀告,说世子已经安歇。
此时,大殿中仅剩下老齐侯和齐国大夫夷仲年,公子元及公孙戴仲等一干齐国大臣都已经被扶下去休息。
老齐侯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样,沉吟良久,终于开口道:“寡人欲以小女配郑,然世子不许,为之奈何”
夷仲年看自家君上面有忧色,不敢怠慢,便道:“君上勿忧,方才闻听世子所言,私以为世子非不欲也,实惧人言其挟功求娶,难以自明罢了。”
老齐侯听到此话,心中忧愁已消去大半,便接着道:“以大夫之见,此事该当如何”
夷仲年沉吟了一会,便开口道:“不如再会于郑伯,道两国盟姻之好。郑伯若允,则此事必成亦可解世子之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