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新岗位的思考与沉淀(2/2)
在审议某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规划时,他不仅关注资金项目投入,更强调要设计一套推动产业内生动力和人才吸引力的长效机制,避免“输血”变“依赖”。他提出:“帮扶的重点不是给多少鱼,而是帮助挖塘、授渔、培育渔业生态。”
在讨论一项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时,他结合在清河推动绿色技术研发的经验,建议政策要更加注重“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关注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而不仅仅是论文和专利数量。“论文写在期刊上,更要写在大地上;专利躺在证书里,更要活在生产线。”
这些建议,因其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既符合方向又操作性强,得到了委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他参与推动的几项改革试点和政策举措,在下发地方后,也因其考虑周全、配套到位,获得了较好的反馈。一位省委领导在工作会议上评价:“发改委新近出台的这个指导意见,靶向准,措施实,不像过去有些文件,看着挺好,但基层不知道怎么干。这说明制定政策的同志是懂实际的。”
当然,融合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他基于地方经验提出的非常具体的建议,可能会被同事认为过于“微观”,不符合宏观文件的“体例”。有时,他极力推动的某项改革,会因为触及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而推进缓慢。但他并不气馁,将其视为深化认识的必经过程。他更加注重与各方面的沟通,用扎实的调研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逐步赢得理解和信任。
近一年的淬炼,江辰的身上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他的言谈举止中,多了几分宏观部门官员特有的沉稳和缜密,但眼底深处,依然保留着地方干部那种关注现实、解决问题的锐气和温度。他逐渐学会了在“全局”与“一域”、“长远”与“当前”、“原则”与“灵活”之间自如切换,思考问题更加系统、辩证和深远。
“站在田埂,望的是收成;立于山巅,谋的是山河。” 他在这篇工作札记的结尾写道。他深知,这种融合与沉淀,是将过往经验转化为更高层级领导能力的必经之路,也是组织让他到中央机关历练的深意所在。脚下的路,依然很长,但方向愈发清晰,脚步也愈发坚定。
【新书上架,请各位追更书友给小说写个书评★ ★ ★ ★ ★,现在追更书友基本没有写书评的,一些不追更没兴趣的读者看了几分钟、半小时确积极写个差评转身就走,小说评分只有5.9分,现在平台不推广,没有新读者,后续封疆大吏的剧情就不继续码字了,止步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副部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