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新征程的起点与展望(1/2)
岁末年初,京城笼罩在凛冽而清新的空气中,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过后,国家发改委的大院银装素裹,苍松翠柏的枝头挂满了晶莹的雪凇,平添了几分肃穆与庄重。江辰站在办公室的窗边,手中捧着一杯氤氲着热气的清茶,目光掠过窗外洁白静谧的庭院,投向更远方若隐若现的城市轮廓。到国家发改委履职将近一年,时光流逝的速度快得惊人,仿佛昨日才刚告别清河那片热土,今日却已在这代表国家经济宏观治理核心的机关里,经历了数个春秋般密集的淬炼与成长。
几天前,委党组召开了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委主要领导在全面回顾一年工作时,特别提到了江辰的名字,语气中带着充分的肯定:“江辰同志到任以来,迅速转变角色,深入调查研究,勤奋务实,敢于担当,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细化落实、有效应对突发性能源保障挑战、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对话与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展现了很强的大局意识、学习适应能力和实干精神,为委内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简短的评价,背后是数百个日夜的伏案钻研、激烈辩论、奔波协调和如履薄冰的压力承受。江辰深知,这是组织对他这一年工作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许。
回想这一年,走过的路并非坦途。初来时的陌生与不适感犹在眼前:从在清河拍板决策、雷厉风行,到在国家部委参与顶层设计、注重程序协商,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思维冲击是巨大的。他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主持部分省区市参加的区域政策座谈会时,面对各地提出的复杂利益诉求和某些兄弟部委代表略带审视的目光,内心那份审慎与紧张。他也记得,为了厘清一项关键政策条款的表述,与相关司局的专家们反复推敲、直至深夜,字斟句酌,力求既体现战略导向又具备操作性的那份执着。更难忘的是,在应对北原省能源供应紧张的紧急关头,与各方连续沟通协调、做出关键决策时,肩上承担的那份关乎国计民生的巨大责任。以及,首次站上国际论坛,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清晰、自信地阐述中国的发展理念和政策主张时,那份代表国家的使命感与自豪感。
“经一事,长一智;历一难,成一器。” 江辰在心中默念。这一年的经历,远比他主政清河时想象的更为复杂和深刻。它像一座熔炉,锻造着他的宏观思维和战略眼光。他不再仅仅从一个市、一个省的角度看问题,而是学会了将区域发展置于全国一盘棋中考量,权衡东西部、南北方、城乡间的差异与协同。它又像一所大学,系统性地提升了他的专业素养。他不得不恶补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知识,以便在讨论中能切中要害,在决策时能把握关键。它更像一个磨刀石,锤炼着他的协调艺术和应变能力。在部际协调的博弈中,他学会了如何在坚持原则底线与寻求最大公约数之间找到平衡;在应对突发挑战时,他锻炼了在巨大压力下快速研判、科学决策、高效指挥的硬核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他对“权力”和“责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地方,权力更直接,责任边界相对清晰;而在中央部委,参与制定的每一项政策,其影响都可能辐射全国,波及长远。“位高者权重,权重者责重,责重者思深。” 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宏观决策必须慎之又慎,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更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要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
这种蜕变,也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委里的同事们逐渐发现,这位从地方上来的“江副主任”,并非只有基层经验的“土专家”。他提交的调研报告,数据扎实、分析透彻,往往能抓住问题的要害;他参与讨论政策方案,意见中肯,既能结合基层实际,又能上升到宏观层面思考;他待人接物,沉稳谦和,没有架子,却自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一些起初可能带着观望态度的司局长,如今也乐于与他深入交流工作,甚至就一些棘手问题主动征求他的看法。这种基于能力和品格的认可,比任何形式的欢迎都更为珍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