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 > 第442章 新岗位的思考与沉淀

第442章 新岗位的思考与沉淀(1/2)

目录

时光荏苒,江辰到国家发改委工作已近一年。经历了初期的适应阵痛、宏观政策的复杂博弈、突发危机的严峻考验以及国际舞台的崭新历练,他逐渐摆脱了“新兵”的生涩,开始在新的岗位上找到节奏,变得从容而深沉。他开始进入一个将地方实践经验与中央宏观视野进行深度融合、沉淀反思的新阶段。

一个周末的下午,他没有安排公务,独自在办公室整理近期的读书笔记和工作思考。书架上,除了各类政策文件汇编,多了许多宏观经济理论、国际关系、科技产业变革方面的书籍,许多书页间都夹着便签,写满了批注。他的思考,不再局限于某一项具体政策或某一个突发事件,而是试图串联起现象背后的逻辑,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他翻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在上面写下几个关键词:“全局观”、“平衡术”、“长远账”。这是他近期思考的核心。

关于“全局观”,他写下:在地方工作,犹如驾驶一艘巨轮,需要紧盯航线,应对风浪,目标是抵达彼岸。而在中央工作,更像是站在指挥塔台,需要统筹整个舰队的方向、速度和协作,确保整体航行的安全与效率。“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制定一项区域政策,不能只考虑一个地区的发展,更要看它对全国总体战略布局的影响,对上下游、左邻右舍的波及效应。例如,支持西部开发,既要算投入账,也要算生态账、安全账、民族团结账,甚至是东部产业升级的动力账。

关于“平衡术”,他深有感触:宏观调控的本质是平衡艺术。平衡发展与安全,平衡效率与公平,平衡改革与稳定,平衡当前与长远。在部际协调中,更是要平衡不同部门的职责诉求和利益关切。“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分寸的拿捏是关键。” 过犹不及。刺激政策力度过大可能留下后遗症,力度不足又可能错失时机;环保要求过严可能扼杀活力,过松则损害可持续性。这需要基于对形势的精准判断和对规律的深刻把握,找到那个微妙的“度”。

关于“长远账”,他反思最多:地方工作成绩显性化、见效快,容易催生“任期思维”。而中央工作,许多政策的效果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考验的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钉钉子”的韧劲。制定一项产业规划或科技政策,不能只看眼前Gdp,更要看它是否构建了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决策者要敢于栽树,哪怕自己未必能乘凉。” 要甘于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但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显性成绩的工作。

这些思考,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他的工作。在他牵头或参与制定的几项政策中,这种融合与沉淀开始显现效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