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 > 第75章 格局初定

第75章 格局初定(1/2)

目录

省委关于同意设立清源市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的批复文件,在一个周五的下午,通过机要渠道送达清源市委。消息像一阵风,迅速吹遍了市政府大楼的每一个角落。历时数月的筹备阶段正式结束,示范区建设进入了具有法定职责和实体架构的新征程。

周一刚上班,市委就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了管委会的组织架构、主要职能和领导班子配备方案。会议决定,示范区管委会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委托清源市管理,规格为正厅级。市委张副秘书长,也就是筹备组组长,被任命为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实现了平稳过渡。

管委会的内设机构设置,充分体现了其跨区域协调和改革创新的特点。除了常规的办公室、政策研究室(承担法规处职能)、发展规划局、经济发展局、科技创新局、财政金融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外,还特别设立了三个具有鲜明示范区特色的机构:

一是 区域协同发展局。这是落实“清单管理”的核心部门,主要负责协调三个区之间的规划衔接、政策对接、项目协同和利益平衡,是“协同”二字最主要的执行者。

二是 制度创新局。负责探索跨区域的制度性改革,总结提炼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是示范区的“改革试验田”。

三是 考核评价局。将负责建立并运行那套区别于传统Gdp考核的、体现高质量发展和协同成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这套架构方案,是张副秘书长和江辰等核心骨干反复推敲、吸收了多地先进经验后提出的,旨在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壁垒,突出示范区的使命担当。

架构易定,人事难安。尤其是几个关键局办负责人的任命,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这三个特色局,权力不小,责任重大,谁主掌这些部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示范区未来的工作风格和重心。

几天后,市委组织部的考察组进驻管委会筹备组(现已转为管委会临时办公点),开始了紧张的人员考察和谈话工作。江辰作为前期政策设计的绝对核心和综合二科(原筹备组政策研究专班)的实际负责人,自然是重点考察对象。

考察谈话持续了两天。江辰一如既往,沉着冷静地向考察组汇报了自己在筹备期间的工作,重点阐述了政策设计的思路和对示范区未来发展的思考,对自身评价客观,对同事不吝肯定,展现了良好的大局观和专业素养。

谈话结束后第二天傍晚,张副秘书长(现在应该称张主任)将江辰叫到他的临时办公室。他递给江辰一杯茶,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