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 > 第74章 数据背后

第74章 数据背后(1/2)

目录

经开区王科长那条关于数据偏差的信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江辰心中漾开圈圈涟漪。他没有声张,也没有立刻启动正式的调查程序,那样容易打草惊蛇,也可能被误解为对经开区工作的不信任。他选择了更低调、更侧重弄清原委的方式。

他让筹备组内负责数据统计的同事,以完善示范区统计监测体系、统一数据口径为由,向市统计局、税务局、以及各区统计部门索要了近两年来相关产业的更详细的基础数据,特别是企业层面的投资、生产、税收的关联信息。这个要求合情合理,并未引起特别关注。

与此同时,江辰找了个讨论“环湖科创走廊”与“智能制造共享工厂”项目细节的由头,再次去了经开区,与王科长和经开局负责统计的同志进行了“非正式”的交流。他没有直接质问数据偏差,而是请教经开区在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方面的具体做法、企业纳入标准、数据报送流程等“技术性”问题。

在看似随意的交谈中,结合初步汇总的多部门数据比对,江辰渐渐摸到了一些端倪。偏差的产生,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层因素叠加:

其一,确实是统计口径问题。市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认定标准和统计范围,与税务部门基于税种科目的统计范围存在细微差别,导致基础数据有出入。这是技术性原因,需要协调统一。

其二,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发生时间与税务抵扣时间、以及统计报表的报送时间并非完全同步,尤其在季度数据上可能产生波动。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三点,一些模糊地带的操作。例如,有少数企业为了享受高新区政策优惠,将其部分传统业务板块的产出或投资,“包装”或归集到其高新技术业务名下进行申报。而区级层面在数据审核时,有时为了体现产业发展势头,可能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或者审核不够严谨。这并非纯粹的凭空捏造,而是在规则边缘的“技术性处理”,但其累积效应,确实导致了宏观数据的“水分”。

王科长在私下交流中也透露出些许无奈:“江组长,您也知道,考核指标就像指挥棒。有时候,没有硬伤,也很难一一去较真核查,毕竟涉及企业众多,审核力量也有限。而且……大家都希望数据好看一点。”

江辰听懂了其中的潜台词。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种在特定考核压力下形成的系统性偏差,一种“共谋”的沉默。这种现象,恐怕并非经开区独有,只是程度不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