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 > 第73章 宣讲会的涟漪

第73章 宣讲会的涟漪(1/2)

目录

《管理条例》和《若干措施》的正式印发,如同在清源的政策池中投下了两颗石子。为了让政策精髓精准抵达各方,特别是打消部分观望者的疑虑,示范区筹备组决定组织一场面向三个区主要职能部门和重点企业的政策宣讲会。宣讲会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对政策脉络最清晰的江辰肩上。

宣讲会当天,市政府大楼会议中心座无虚席。台下,是三个区发改、工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关键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来自天湖、经开、江港数十家有代表性的企业高管。气氛微妙,期待、审视、好奇兼而有之。

江辰身着合体的深色西装,沉稳地走上讲台。他没有照本宣科地念文件,而是利用精心制作的可视化图表,深入浅出地解读政策出台的背景、核心逻辑和预期影响。

他重点阐述了“清单管理”模式如何界定管委会与区的权责边界,旨在“赋能”而非“收权”;详解了支持江港政策的“差异化”并非“特权化”,而是为了补短板、促平衡,最终实现整个示范区的“水涨船高”。讲到“飞地经济”和动态利益分配机制时,他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演示了如何实现“合作共赢、增量分享”。

他的讲解逻辑清晰,数据扎实,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联系清源实际,特别是引用了“三角地”案例和东亚纺织升级的初步进展作为佐证,说服力很强。

互动环节,提问踊跃。

一位天湖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问:“江组长,政策鼓励跨区域合作,但如果合作中遇到知识产权纠纷,示范区层面有什么快速的仲裁机制吗?”

江辰回答:“问得好。《管理条例》明确了管委会将设立跨区域争议协调机构,建立‘协商-调解-仲裁’的快速处理通道,确保合作各方权益得到及时保障。”

一位经开区的干部提问:“支持江港的政策力度很大,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市级资源会大幅向南倾斜,对我们经开区现有的项目和企业会不会造成影响?”

江辰回应:“示范区的资源分配将更注重‘绩效导向’和‘功能匹配’。经开区的基础好、动能强,依然是发展的主力军。支持江港,与继续做强经开区并不矛盾,而是要通过协同,比如鼓励经开区优势企业利用‘飞地政策’拓展空间,实现整体能级提升。政策不是零和游戏。”

也有江港区的企业代表表达顾虑:“政策很好,但我们中小企业担心门槛高、流程复杂,最终看得见摸不着。”

江辰坦诚回应:“您提到了关键。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出台具体的操作细则和申报指南,简化流程,并考虑建立中小企业服务绿色通道。让政策红利能普惠、易获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