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神级外科:从边境医生开始 > 第224章 一厘米的推进

第224章 一厘米的推进(1/2)

目录

平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价值付费”试点,在各方瞩目下正式启动。医保局划拨的、基于“健康价值积分”的专项预付资金已经到账,像一块诱人却烫手的山芋。赵启明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改革的复杂性,很快在第一个月的实际运营中显露无疑。

首先撞上的,是内部绩效分配的难题。心脏外科的医生护士们发现,按照新的“星火”流程和价值导向,他们花了更多时间在术前沟通、术后康复指导和患者教育上,这些无法像过去开药、做检查那样直接产生“产值”。虽然医院层面拿到了医保的“价值付费”,但具体到科室、到个人,传统的绩效考核体系还是更看重手术台数、床位使用率等硬指标。

“赵主任,王医生这个月就做了八台手术,虽然都是‘星火’标准下的优质病例,但按咱们旧的绩效算,奖金比上个月少了15%。他家里有意见了……”科室护士长拿着绩效核算单,一脸为难。

赵启明看着报表,眉头拧成了疙瘩。他不能寒了冲锋陷阵的弟兄们的心。“通知财务和绩效办,立刻开会!我们必须拿出一套与‘价值付费’相匹配的内部绩效考核过渡方案!”

会议开了整整一个下午,争论激烈。最终,他们暂时设定了一个“价值手术系数”,将符合“星火”标准的病例在传统绩效基础上给予一定系数的加成,并额外设立“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宣教”等软性指标的奖励。这是一个妥协的、不完美的方案,但至少保证了团队在过渡期的基本积极性。

外部挑战接踵而至。基层转诊渠道并未如预期般畅通。各县区医院的医生,习惯了将复杂病人直接转往省城大中心,对于转诊到市级医院做“简化版”手术,依然心存疑虑,甚至有些私下议论,认为平原一院是在“用便宜技术练手”。

一天,一个从术方案和“星火”模式的优势后,犹豫再三,还是偷偷打电话咨询了省城的亲戚。第二天,一家人就委婉地表示,还是想去“设备更好”的省医院。

赵启明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心里像堵了一块石头。技术的认可,需要时间,更需要口碑的积累。

更大的压力来自**医保的严格监管**。周明华副局长派出的审核小组,每个月都会来医院,像过筛子一样检查每一个“价值付费”病例。病历书写是否规范?收费项目与诊疗行为是否吻合?“健康价值积分”的评定是否有据可依?

“赵主任,这个病例的术后康复指导记录不够详细,无法体现‘健康管理’这一项的积分。”

“这个耗材的使用,虽然符合‘星火’标准,但与我们医保目录原有的规定有细微出入,需要你们提供更详尽的使用必要性说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