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 > 第144章 星尘与铁砧的共鸣

第144章 星尘与铁砧的共鸣(1/2)

目录

“微纳阻滞结构”在地面装甲上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如同一道双向开启的大门。它不仅将“巡天”项目的灵感成功引入“后羿-火种”体系,也反过来为季岚团队正在攻坚的太空“阻滞云”技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更为坚实的微观理论基础。

季岚不再仅仅满足于设计一张在太空中展开的“网”。她开始思考,如何让这张“网”变得更“聪明”,更具“杀伤力”,或者说,更具“效率”。苏桐和崔浩在地面装甲领域的突破,让她意识到,材料的微观结构本身,可以承载远超想象的复杂功能。

“智能星尘”的构想,应运而生。

在季岚新的设想中,未来的“阻滞云”不再是均质的纤维或颗粒云团,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具备不同功能的“智能单元”构成。这些单元,或许由“灵枢”技术打印而成,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的“能量吸收与转化结构”(借鉴地面装甲的“微纳阻滞结构”),甚至可能集成更复杂的传感器或简单的处理器。

“想象一下,”季岚在她的团队面前,描绘着一幅更为宏大的蓝图,“我们布撒的不是被动的‘灰尘’,而是主动的‘星尘’。当动能武器穿过这片‘星尘’时,不仅仅受到物理上的阻挡和摩擦,这些微小的单元还能感知到冲击,记录下撞击的参数,甚至……在自身被摧毁的瞬间,通过特定的方式(如释放特定频率的电磁脉冲、或引发微小的化学发光)来标记攻击体的轨迹和受损情况,为后续的拦截或评估提供实时数据!”

这个构想,将“阻滞云”从一次性的消耗品,提升为了一个分布式的、具备信息感知与反馈能力的“智能屏障”。

然而,构想越宏伟,实现的难度也呈指数级上升。如何在毫米甚至微米尺度的单元上集成这些功能?如何确保它们在极端太空环境下可靠工作?如何实现如此庞大数量的微型单元之间的同步或协同?

这几乎触及了当前微纳制造、材料科学和分布式系统的技术边界。

就在季岚团队为“智能星尘”的可行性绞尽脑汁时,来自地面“铁砧”测试场的又一次实弹验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示。

为了验证嵌入“微纳阻滞结构”的新型装甲性能,赵磊和苏桐组织了一次更高标准的抗冲击测试。这次使用的模拟弹,速度更接近“灰烬”的理论上限。

测试结果令人振奋,新型装甲的防护效率再次提升。但在分析高速摄像和传感器数据时,一个细微的现象引起了苏桐的注意:在弹头与装甲碰撞的瞬间,除了主体结构的能量吸收和预期的电信号输出外,一些飞溅出去的、极其微小的装甲碎片(本身也含有“微纳阻滞结构”),在空气中划过时,其表面似乎产生了极其短暂而微弱的发光现象!

“这是……冲击发光(Triboesce)?”苏桐立刻联想到了某种物理效应。某些材料在受到机械应力(如破碎、摩擦)时,会释放出光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