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无声的联姻(1/2)
“阻滞云”在模拟试验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其激起的涟漪迅速超越了“巡天”项目本身,开始在719厂内部引发一系列深刻而微妙的连锁反应。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场发生在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近乎“无声的联姻”。
这场联姻的“媒人”,是那份详实的试验数据报告。当报告被送入苏桐的办公室时,她敏锐的目光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材料性能的达标上。她反复观看着高速摄像机记录下的“阻滞云”展开与目标相互作用的慢放画面,尤其是那张黑色碳纳米管网在微重力下优雅展开,随后在撞击中撕裂、缠绕,并最终导致目标失稳的整个过程。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她的脑海。
“这种瞬间展开、大面积覆盖、并通过结构变形来吸收和偏转能量的方式……”苏桐喃喃自语,“这原理,是不是有点像……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活着的铠甲’在微观尺度上的某种实现?”
她立刻带着数据和想法找到了崔浩。
崔浩正在为“灵枢”技术如何进一步提升能量转化效率而苦恼。当他看到“阻滞云”网状结构在冲击下,因自身变形而产生的、可以被测量的微弱电流信号(源于碳纳米管的压阻效应)时,他的眼睛瞬间亮了。
“能量转化!苏工,你看这里!”崔浩指着数据曲线上的一个微小波动,“这张网不仅在物理上阻滞目标,它自身在变形过程中,还将部分机械能转化为了电能!虽然极其微弱,但这证明了这个结构本身,就具备我们‘火种’计划所追求的能量感知与转化潜力!”
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两位顶尖专家的脑海中同时成型:
能否将“阻滞云”的这种微观力学结构与能量转化机制,反向应用到“后羿-火种”装甲系统的设计中?
也就是说,不是在太空布撒一张大网去拦截弹头,而是在装甲材料的微观层面,设计并“打印”出无数个微小的、具备类似结构的“能量吸收与转化单元”。当装甲被击中时,这些微观单元能像“阻滞云”一样,通过自身可控的变形、撕裂和能量转化,将冲击能量更高效地分散、吸收,甚至部分转化为可利用的电信号,实现更智能的损伤评估和能量管理?
这个想法,将“巡天”项目的太空防御理念,与“后羿-火种”的地面防御技术,在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层面,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场跨领域的攻关随即悄然启动。季岚被邀请加入,负责从轨道力学专家转型为“微观力学结构设计师”,她需要将宏观的“阻滞云”动力学模型,缩放到微米甚至纳米尺度,并考虑在固体材料基底上的约束效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