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技术溢出与“民参军”的浪潮(1/2)
“后羿-火种”计划所催生的,不仅仅是一面坚不可摧的盾牌,更是一系列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衍生技术”。这些技术在解决军用难题的过程中被锤炼出来,其价值却远远超越了军事领域本身,开始产生强大的“技术溢出”效应,并意外地掀起了一场“民参军”的新浪潮。
最先感受到这股浪潮的,是那些与719厂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民用高科技企业。
案例一:超越极限的“灵枢”打印。
崔浩团队为突破国外封锁而研发的“多尺度人工换能材料”设计和打印工艺,在解决了“灵枢”系统核心部件替代的同时,其展现出的在微纳尺度上精确操控多种异质材料的能力,立刻引起了国内顶尖医疗器械公司的极大兴趣。
他们找上门来,希望能利用这项技术,开发新一代的“靶向药物递送微纳机器人”和“高精度神经刺激电极”。这些医疗设备要求在小尺度上集成生物相容性材料、导电材料和药物载体,其制造精度和材料兼容性要求,与“灵枢”技术面临的挑战高度相似。
一项为打造“活着的铠甲”而生的技术,竟然在精准医疗领域找到了潜在的巨大市场。在经过严格的评估和剥离涉密部分后,719厂以技术授权的方式与医疗公司展开了合作,开启了“军技民用”的新探索。
案例二:感知万物的“火种”理念。
“火种”计划中关于能量感知与转化的核心思想,虽然在其装甲应用中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其“让材料自身感知并响应环境”的理念,却启发了一家专注于工业物联网和智能结构监测的创业公司。
这家公司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将类似的微型感知与能量收集单元,嵌入到大型桥梁、风力发电机叶片、输油管道等关键基础设施的结构中,就能实现对其健康状况的实时、无损、自供电监测,提前预警疲劳损伤和潜在故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