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 > 第129章 技术溢出与“民参军”的浪潮

第129章 技术溢出与“民参军”的浪潮(2/2)

目录

他们带着商业计划书和初步构想,主动寻求与719厂的合作,希望获得在感知原理、微能量收集和低功耗信号传输方面的技术指导。这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转让,而是基于共同理念的协同创新。

案例三:坚不可摧的“神盾”材料。

Path A团队开发的高性能陶瓷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不仅可用于装甲,同样对高端工业领域具有致命吸引力。一家从事半导体制造的设备公司找上门来,他们需要一种能够承受高温、强腐蚀性气体并具备极高尺寸稳定性的材料,来制造关键的晶圆传输和反应腔室内衬。

传统材料无法满足要求,而Path A的陶瓷材料,恰好展现出了解决这一行业痛点的潜力。

这些来自民用领域的合作需求,如同一条条汇入大河的溪流,为719厂带来了新的视角、新的应用场景和额外的研发资源。陈北玄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趋势,他指示成立了一个 “军民融合创新办公室” ,专门负责评估、管理和推进这类“技术溢出”项目。

办公室遵循着严格的“铁律”:核心军用技术严防死守;衍生、通用技术,在确保不损害国家安全和军事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民用转化,并反过来利用民用市场的需求和反馈,促进军用技术的迭代和成本降低。

这股由719厂技术突破所引领的“民参军”浪潮,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特点:不再是民用企业简单地承接军品生产任务,而是民用领域的先进需求与军用前沿技术进行深度碰撞与融合,催生出全新的产业方向和颠覆性产品。

这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军用研发为前沿探索提供方向和资源,攻克极端条件下的技术难题;民用市场则为这些技术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商业化路径,摊薄研发成本,并反馈实际应用中的数据,推动技术走向成熟。

看着一份份来自不同民用领域的合作提案和技术咨询请求,陈北玄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点燃的科技之火,其光芒正穿透军事与民用之间的壁垒,照亮了更多可能性的天空。这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奔赴和共同的成长。在这片由科技引领的新边疆上,“军”与“民”的界限正在模糊,一个更具活力、更富韧性的国家创新体系,正在悄然形成。而这,或许是“后羿-火色”计划,所带来的最令人惊喜的附加礼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