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材料突破的曙光(1/2)
“后羿”计划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已悄然运行了近一年。深蓝实验室里,失败的阴影与微弱但持续的希望交织。三条技术路径均遭遇了巨大的困难,进展缓慢,那种无形的压力让每个研究人员的脸上都带着疲惫与执着。
转机,最先出现在看似最保守的 Path A(“神盾”)。
负责Path A的团队,由一位名叫苏桐的年轻女博士带领。她性格沉静,对数据有着近乎偏执的敏感。在经历了数百次烧结试验失败后,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试图大幅度调整工艺参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被大多数人忽略的陶瓷粉体前驱物的微观结构。
她怀疑,不仅仅是烧结温度和压力,粉体颗粒本身的形貌、尺寸分布以及表面能,可能对最终烧结体的致密化和性能有着更关键的影响。现有的商业高纯碳化硅粉体,虽然纯度达标,但其颗粒形貌并不完美,存在较多不规则和带有尖锐棱角的颗粒,这些可能在烧结过程中成为应力集中点,限制致密化并引入缺陷。
苏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直接使用商业粉体,而是尝试自己制备一种近乎完美的、球形化且粒径单分散的亚微米级碳化硅粉体。
这个想法遭到了组内一些资深工程师的质疑。“自己制备粉体?这工程量太大了!而且工艺完全不成熟,风险太高!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优化现有粉体的烧结工艺上。”
但苏桐坚持己见,她拿着厚厚的数据分析和理论推导报告,直接找到了赵磊。
赵磊仔细阅读了苏桐的报告,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他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跳出固有思维、从更源头解决问题的思路。“我支持你进行尝试!”赵磊当场拍板,并亲自协调资源,为苏桐组建了一个小型的前驱体粉体制备攻关小组。
接下来的几个月,苏桐团队几乎与世隔绝,埋头于各种化学气相沉积、溶胶-凝胶和高温裂解装置之间。失败依然如影随形,控制球形度和粒径分布极其困难,产出率低得可怜。
直到一个深夜,当苏桐团队采用了一种改进的射频等离子体气相合成法,并精确控制反应物浓度、温度和等离子体功率参数后,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下,终于看到了令人振奋的景象——一批粒径均匀、表面光滑、近乎完美的球形亚微米碳化硅粉体被成功制备出来!
“成功了!苏工!我们做到了!”团队成员们激动地几乎要跳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