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后羿”计划的启动(1/2)
“灰烬”项目的阴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陈北玄与赵磊密谈后,深知必须争分夺秒。在获得最高层级的秘密授权后,代号 “后羿” 的尖端装甲材料攻关计划,在麒麟集团内部以最高保密等级悄然启动。这个名字,寓意着要射落那来自对手的、可能带来毁灭的“烈日”(“灰烬”的隐喻)。
计划的核心基地,设在了麒麟集团总部地下新扩建的、具备超强防护和电磁屏蔽功能的 “深蓝实验室”。这里进出需要经过多重生物识别和权限验证,所有数据流转均在物理隔离的内部网络中完成。
赵磊作为计划总负责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不同于“麒麟”平台的整体设计,那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可以分解、可以并行。“后羿”计划更像是在未知的迷雾中寻找一条可能根本不存在的路,目标明确——找到能抵御“灰烬”威胁的新材料,但路径却一片模糊。
第一步,是理论推演与方向抉择。
赵磊召集了集团内最顶尖的几位材料科学家,以及通过绝密渠道邀请来的、来自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航天材料院的几位国宝级专家,组成了“后羿”计划的核心顾问团。会议在“深蓝实验室”的密室中进行,气氛凝重。
“诸位,‘灰烬’项目的具体内容我们无从得知,但根据有限情报和材料学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做出一些合理的推测。”赵磊在白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高熵合金、非晶态金属、金属陶瓷、纳米结构、极端条件相变。
“对手很可能在追求一种兼具极高硬度、高韧性、高密度以及优异抗热震性的复合材料,用于制造下一代穿甲弹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院士推了推眼镜分析道,“传统的钨合金甚至贫铀合金,在面临我们现有的先进陶瓷装甲时,其侵彻效率已接近极限。他们必须寻找新的材料体系。”
“非晶态金属,也就是金属玻璃,拥有极高的强度和硬度,但其脆性问题一直是应用的瓶颈。”另一位专家指出,“如果‘灰烬’成功解决了非晶态金属在大尺寸下的成型和韧化问题,或者将其作为复合材料的基体或增强相,那将非常棘手。”
“高熵合金的多主元设计,理论上可以获得传统合金难以企及的性能组合,但其制备工艺和成本是巨大挑战。”
“纳米结构材料可以极大提升强度和韧性,但如何实现宏观尺寸下的结构稳定性和可控制备?”
讨论异常激烈,各种可能性被提出、分析、质疑。最终,顾问团达成了初步共识:不能将赌注压在单一方向上,“后羿”计划必须多路并行,重点突破。
他们确立了三个主要技术路径:
1. Path A (“神盾”): 基于现有碳化硅陶瓷体系,进行极限优化和结构创新。研究更细更纯的陶瓷粉体、更致密的烧结工艺、更优化的多层梯度结构设计(例如引入韧性金属层或能量吸收层),试图将现有技术的潜力挖掘到极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