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陷波滤波器与模型预测(1/2)
第一次整车联调失败的阴霾,在深入的问题溯源和针对性改进中逐渐被驱散。研发中心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实验室,各个小组按照陈北玄制定的方案,全力攻坚。
电子实验室里,小张和小李带领团队,对FpGA逻辑进行了近乎苛刻的优化。他们将电机控制的核心任务——电流环和速度环计算——设置为最高优先级,并采用了硬件中断的方式,确保其执行周期严格锁定在100微秒,不受任何其他任务干扰。同时,他们重新设计了FpGA与Sic功率模块之间的驱动接口,将原本的串行通信改为并行数据传输,进一步缩短了指令输出延迟。
总线小组则对Vdb-1.0协议进行了打补丁式的升级。他们为关键的控制指令(如扭矩设定值、紧急停机)分配了独占的、周期固定的高优先级通信时隙,类似于在繁忙的公路上开辟了一条永不堵车的“应急车道”。他们还改进了总线驱动芯片的外围电路,提升了信号质量。
机械小组在几位老师傅的带领下,利用千分表和激光对中仪,对验证平台的整个传动链进行了精细的调整,消除了几个微米级的安装间隙和不对中问题,并在变速箱与车体的连接处加装了特制的减震垫,以吸收高频振动。
然而,陈北玄深知,硬件和协议的优化只能减少问题的诱因,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机械传动系统固有的扭转振动。这就像一个人的肌腱,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弹性。关键在于,如何让“大脑”(控制器)能够预见并主动抑制这种振动。
他的解决方案是双管齐下:陷波滤波器(Notch Filter) 与 模型预测控制(pc)的初步探索。
陷波滤波器是他首先引入的“急救措施”。在仔细分析了失败时采集的振动数据后,他准确识别出了传动系统几个主要的固有振动频率点。随后,他在控制器的速度环和扭矩指令输出端,加入了数字式的陷波滤波器。
“所谓陷波滤波器,”陈北玄在给控制组讲解时,在白板上画出了其频率响应曲线,“就像一把精准的音叉,它会在特定的频率点(也就是我们识别出的扭振频率)产生极大的衰减,从而‘过滤’掉控制信号中可能激发振动的成分,而对其他频率的正常指令影响很小。”
这个措施效果立竿见影。在后续的台架测试中,加入了陷波滤波器后,电机在启动和变速过程中,转矩的波动幅度显着降低,那种刺耳的啸叫声几乎消失了。
但陈北玄并不满足于此。陷波滤波器是被动的、基于事后分析的补偿,它无法适应系统参数的变化(比如磨损导致固有频率偏移),也无法处理更复杂的动态过程。
于是,他开始了更具前瞻性的模型预测控制(pc) 探索。这在当时国内的工程界,尤其是在实时性要求极高的电机控制领域,堪称大胆的尝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