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问题溯源(1/2)
第一次整车联调失败的阴霾,沉重地笼罩在719厂研发中心上空。挫败感和自我怀疑在团队成员间无声地蔓延。那个瘫痪在测试场上的验证平台,像一根刺,扎在每个人的心里。
第二天一早,陈北玄没有急于组织下一次试验,而是将全体核心成员召集到会议室,进行彻底的“问题溯源”分析会。会议室的白板上,已经写满了昨晚他梳理出的十几个可能的问题点。
“同志们,”陈北玄的开场白直接而冷静,“昨天的失败,不是某个人的失败,是我们整个团队在认识上、在系统设计上还存在不足。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互相指责,也不是灰心丧气,而是要把这次失败当成最宝贵的教材,把隐藏的问题一个个挖出来,解决掉!”
他首先让数据记录员小张,将几次典型失败过程的数据和波形,投放到大屏幕上。那剧烈抖动的转矩曲线、失步的转速信号、以及总线数据流中偶尔出现的异常峰值,如同病人的心电图,揭示着系统内部的紊乱。
“大家看这里,”陈北玄用激光笔指着一段在启动瞬间采集的波形,“电机转矩指令已经给出,但实际转矩响应有明显的延迟和超调,紧接着就引发了整个传动链的低频振荡。这不仅仅是控制参数的问题。”
他转向负责控制器的工程师:“我们的控制环路延时是多少?包括信号采集、算法执行、更新整个链条。”
“理论计算在100微秒左右,但实际在FpGA逻辑分析仪上捕捉到,在某些总线负载高的时候,可能会波动到150甚至200微秒。”工程师回答道。
“再看这里,”陈北玄又指向总线数据流的记录,“在振荡发生的时刻,总线上有其他节点(比如模拟的传感器数据)在频繁发送数据吗?”
负责总线的小李立刻调出日志:“是的,陈工!在启动指令发出的同时,姿态模拟节点正在发送一批数据,导致了总线瞬时负载升高,主控节点的指令发送和状态读取都受到了微小的影响。”
“这就对了!”陈北玄在白板上画出了几个相互影响的闭环,“问题不是孤立的!控制器的实时性、总线通信的确定性、以及机械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特性,三者耦合在了一起!”
他详细解释道:
· 控制环路存在的微小延迟和总线通信的偶尔波动,导致扭矩指令无法精准、及时地送达。
· 这个带有“噪音”的扭矩作用在具有固有弹性(轴承、齿轮、轴系)的机械传动系统上,很容易激发起其固有的扭转振动频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