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一次联合攻关(1/2)
材料实验室的“土法炼钢”虽然取得了一些微小的进展,但陈北玄深知,单靠719厂自身的力量,想要攻克“麒麟”项目所需的关键材料,无异于愚公移山。尤其是高性能陶瓷复合装甲和金属基复合材料,涉及粉末冶金、界面控制、高温成型等复杂工艺,需要更专业的理论指导和更精密的实验设备。
他将目光投向了外部。经过仔细筛选和通过林雪那条线的间接沟通(他提交了一份关于技术合作必要性的报告),他将第一个合作目标,锁定在了国内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享有盛誉的——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份措辞严谨、并附有部分非核心技术设想(主要围绕提升现有陶瓷装甲性能)的合作建议函,被发送了过去。起初,如同石沉大海。一所重点大学,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甚至刚刚摆脱破产危机的三线军工厂的合作请求,兴趣寥寥。
转机来自于林雪那边反馈回来的一条信息:华东理工大学的一位副院长,是林雪那位系统内某位领导的大学同窗。一次私下的沟通后,对方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同意派一个考察小组“顺便”来看看。
几天后,由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一位姓吴的副教授带队,包括一名讲师和两名博士生的四人考察小组,来到了719厂。
吴副教授四十多岁年纪,戴着眼镜,学者气质浓厚,但眉宇间带着一丝属于名校教师的矜持与审视。他们首先参观了总装车间,看着正在批量改造的“沙漠之狐”,吴副教授微微颔首,但并未表现出太多惊讶。在他看来,这更多是工程集成上的成功。
直到他们被引到研发中心那栋小楼前,看到那块牌子,以及楼内那个虽然简陋却井然有序、尤其是那个由各种旧设备拼凑而成的材料实验室时,吴副教授的脸上才第一次露出了明显的讶异。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搞的?”他指着那台改造的热压烧结炉和自制的管式气氛炉,难以置信地问陈北玄。
“条件有限,只能因地制宜。”陈北玄平静地回答。
当陈北玄拿出他们制备的陶瓷试块,以及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虽然还很粗糙的)微观结构照片时,吴副教授和他的学生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们能看出,这些工作的方向非常明确,就是冲着高性能装甲陶瓷去的,而且基础工作做得相当扎实,绝非胡闹。
“陈工,你们对碳化硅陶瓷的烧结助剂选择,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吴副教授带来的博士生忍不住问道,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
陈北玄从容应答,不仅解释了选择氧化钇和氧化铝作为助剂的原因,还深入分析了其在烧结过程中促进液相生成、改善晶界性质的机理,甚至提到了不同烧结气氛(氮气、氩气)对最终性能的潜在影响。其见解之深刻,理论之扎实,让那位博士生连连点头,眼神中充满了敬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