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材料实验室的起步(1/2)
“麒麟”项目的蓝图已经绘就,那是一个建立在诸多超前技术基础上的宏伟构想。陈北玄深知,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先进的装备都离不开最基础的材料支撑。“麒麟”所要求的更高强度、更轻重量、更耐高温高压的装甲和结构材料,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坎。
研发中心挂牌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规划中的材料实验室从纸面走向现实。
没有现成的设备,没有成熟的工艺,甚至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手。陈北玄能依靠的,除了脑海中超越时代的知识,就是719厂原有的、偏向金属加工和热处理的经验,以及小张、小李等几个年轻人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
材料实验室的起步,注定是一场“土法上马”的艰苦创业。
第一步,是场地改造。选定的一楼东侧区域,首先进行了彻底的清洁和电路改造。陈北玄要求铺设了独立的、接地良好的防静电地板,墙壁进行了简单的防尘处理。最重要的,是他设计了一套强力的通风系统,利用工厂现有的风机和自制的镀锌铁皮管道,将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直接排出室外。
“陈工,搞个实验室,这排风是不是做得太夸张了?”负责施工的老师傅看着那粗大的管道,有些不解。
“一点不夸张。”陈北玄摇头,“将来我们要做高温烧结、化学气相沉积,没有好的通风,就是在拿健康开玩笑。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设备方面,更是捉襟见肘。厂里能提供的,只有一台老式的箱式电阻炉,最高温度只能到1100度,控温精度也差;一台精度一般的金相显微镜;几台机械式的硬度计(布氏、洛氏、维氏)。这对于研究先进的复合材料而言,几乎是杯水车薪。
陈北玄没有坐等。他再次展现了其强大的“整合”与“创造”能力。
他带着小张和小李,将厂里报废的一台大型热压机进行了改造,重新设计了加热单元和压力控制系统,将其改造成了一台可以用于粉末冶金和陶瓷烧结的简易热压烧结炉。虽然控温精度和压力平稳性远不如专业设备,但至少具备了进行基础实验的条件。
没有气氛保护装置,他们就自己用石英管和不锈钢配件,搭建了一个简单的管式气氛炉,通入氩气,用于一些对氧化敏感材料的处理。
没有专业的材料性能测试机,他们就将一台废弃的液压万能试验机修复,加装了精度更高的传感器和数据记录仪,勉强可以用来测试小尺寸试样的抗拉、抗压强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