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材料实验室的起步(2/2)
最困难的,是原材料。陈北玄列出的一系列高纯度金属粉末(如铝粉、钛粉)、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铝陶瓷粉末、以及各种纤维(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在国内市场上极难买到,或者价格极其昂贵。
“买不到,我们就从最基础的开始提炼、制备!”陈北玄发起了狠。他利用厂里化学分析室遗留下来的少量设备,带着小张和小李,开始了最原始的材料制备工作。
他们用铝矾土尝试提纯氧化铝;用石英砂和焦炭在电弧炉里尝试合成碳化硅;甚至尝试用聚丙烯腈纤维在自制的炭化炉中进行碳纤维的初步制备探索……
过程充满了失败和危险。一次在尝试合成氮化硅时,由于温度控制不当,发生了轻微的爆燃,幸亏通风系统及时将烟雾排出,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小张的脸被熏得漆黑,心有余悸。
陈北玄却没有责怪,而是仔细分析了失败的原因,修改了工艺参数。“科研就是在失败中前进的,只要找到原因,就是进步。”他平静的话语,安抚了年轻人受惊的心。
就在这反复的失败、总结、再尝试中,材料实验室一点点积累着经验和数据。他们成功制备出了第一批纯度尚可的氧化铝和碳化硅粉末;用热压烧结炉做出了第一块略显粗糙、但结构致密的陶瓷复合板试块;在金相显微镜下,他们第一次观察到了自己制备材料的微观结构……
这些成果微不足道,甚至有些寒酸,距离“麒麟”项目的要求还差十万八千里。但在陈北玄看来,这却是最宝贵的起步。他亲手编写了《材料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实验记录与数据分析规范》,要求小张和小李对每一次实验,无论成功失败,都必须有详尽的记录和初步的分析。
他开始给他们讲解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从晶体结构到相图,从扩散机制到强化原理。他将高深的理论与眼前具体的实验现象结合起来,让两个年轻人飞速地成长着。
材料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这里没有高大上的设备,只有一群年轻人在一位天才导师的带领下,用最简陋的条件,向着材料科学的高峰发起最原始的冲锋。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化学试剂、高温炉和汗水混合的独特气味,这气味代表着艰辛,也孕育着希望。
陈北玄知道,想要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仅靠这点“土法炼钢”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更先进的设备,更需要专业的科研人才。他将目光投向了厂外,投向了那些拥有雄厚科研实力的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所。
一份关于“联合建立先进材料研究实验室”以及“引进材料专业毕业生”的建议报告,开始在他的心中酝酿。材料实验室的起步,艰难而扎实,它为“麒麟”梦想,打下了第一块,也是最基础的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