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的尾巴(1/2)
2010年12月30日,县城飘起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粒子打在鼎盛公司办公室的玻璃上,簌簌响,像在数着林晟心里的急。他站在办公桌后,手里攥着城西地块的土地使用证,红色封皮被手指捏得发烫,眼前的“鼎盛广场”规划模型上,“商业裙楼”“影院入口”的标签被他反复调整,连模型底座沾的灰都没心思擦。
“林总,信托公司又来电话了,问鼎盛城的进度,说要是下个月还达不到预期,就要提高利率。”会计老张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张催款单,“还有,建材商那边也催了,说这个月的货款再拖,就断供。”老张跟着林晟干了三年,从建材零售到开地产公司,看着林晟把老宅抵押了,把高利贷借了,现在负债率涨到85%,心里早就捏了把汗。
林晟没回头,目光盯着模型上的“购物中心”,声音有点飘:“知道了,让他们再等等,城西地块拿下来了,下个月就能启动融资,到时候什么钱都有了。”他伸手拿起桌上的深圳旧车票,车票边缘被摸得发毛,背面“当时差5万”的字迹像根刺,扎得他心里发紧——这次他没差钱,却比当年更急躁,总觉得再慢一步,红利就跑了。
老张还想说什么,比如“融资没那么快”“负债率太高银行不批”,但看着林晟的背影,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偷偷把催款单放在桌角,旁边是林晟刚签的“鼎盛广场设计合同”,预付款就要200万,而公司账户里,只剩不到50万了。
同一时间,国信地产的会议室里,暖气开得很足,赵山河坐在主位上,手里翻着蓝色文件夹,里面新增了三张“保障房项目口碑记录”——幸福里业主送的“国企担当”锦旗照片、安居苑的质量检测报告、新代建项目的村民感谢信,每张纸都用回形针别着,边角整理得齐齐整整。
“明年我们重点还是代建和保障房,商品房拿地暂时停了。”赵山河把文件夹推到桌中央,目光扫过参会的员工,“刚才住建局来电话,说周边县城还有两个保障房项目,想让我们接,下周周磊去做个测算,确保盈利能覆盖成本,就签合同。”
周磊坐在旁边,手里拿着笔记本,飞快地记着:“赵总,那应急资金还保持5000万吗?”他想起上个月林晟找国信想“合作开发城西地块”,赵山河看了眼林晟的负债率报表,直接拒绝了,说“国信不做高风险的事”。
“保持,”赵山河点点头,手指敲了敲文件夹里的“风险预案”,“明年楼市可能有调整,手里有现金,心里才不慌。”他把文件夹合上,封面上的“国信地产合规档案”字样,在灯光下格外清晰——这文件夹里藏的不是野心,是国企的底线。
香港,恒基中心的顶层办公室里,陈启棠站在落地窗前,看着维多利亚港的夜景,手里拿着内地业务的年度报表,报表上“运营类资产占比100%”“负债率28%”的数字,被他用红笔圈了出来。陈文博坐在旁边,手里攥着那张泛黄的字条,刚跟父亲汇报完上海恒基中心的入住率——92%,比去年涨了3%。
“明年内地业务就按这个节奏来,不新增拿地,把现有的长租房和写字楼运营好。”陈启棠把报表放在桌上,拿起公文包,把字条放进去,暗袋的拉链拉得严严实实,“你记住,做地产不是比谁跑得快,是比谁走得远,别被‘快钱’迷了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