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的尾巴(2/2)
陈文博点点头,把报表收好,心里想起上个月深圳有个开发商找他“合作炒房”,说“三个月能赚一倍”,他当场就拒绝了——现在他手里的字条,比任何利润都重要。
县城的另一端,李建国的建材厂里,机器已经停了一半,雪落在空荡荡的厂房顶上,积了薄薄一层。李建国蹲在地上,看着地上散落的钢筋头,心里像被雪冻住了一样凉。妻子走过来,手里拿着刚算的账本:“这个月亏损15万,再这样下去,只能把厂房抵押了。”
李建国没说话,掏出烟,却发现打火机没气了。他想起半年前,为了跟林晟的地级市项目,他贷了100万扩产能,现在项目没赚到钱,建材又涨价,只能裁掉10个工人,缩减产能,可就算这样,每月还是要亏几万。“先把厂房租出去,”李建国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我们开个零售店,做回老本行,稳一点。”
妻子点点头,眼里的担忧少了些——她早就劝过李建国“别跟林晟绑太紧”,现在虽然亏了,但至少不用再担惊受怕了。
而在婷好房产的新店里,暖黄色的灯光亮得很,墙上的“诚信经营”匾额擦得锃亮,旁边挂着新员工的合影,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周婷坐在桌前,手里翻着“地级市分店开业计划”,旁边是客户送的感谢信,有手写的,有打印的,贴了满满一墙。
“周姐,刚才有个客户打电话,说想在市里买保障房,问我们能不能帮忙推荐,”员工小李跑进来,手里拿着客户资料,“他说之前在别的中介被骗过,听朋友说我们靠谱,特意找过来的。”
周婷笑了,接过资料,指尖划过“客户需求:刚需、产权清晰”的字样:“没问题,明天我带他去看国信的保障房,赵总那边已经打过招呼了,优先给我们的客户留房。”她想起半年前刚开第一家店时,只有她和小李两个人,现在员工涨到15人,还开了分店,靠的不是快,是“不骗客户”。
夜色渐深,县城的雪还在下,不同地方的灯光亮着,藏着不同的心事。林晟的办公室里,规划模型的灯还亮着,像他没熄灭的野心;赵山河的蓝色文件夹放在办公桌上,等着明天新增“新代建项目记录”;陈启棠的公文包放在玄关,里面的字条安安静静躺着;李建国的厂房里,最后一盏灯灭了,等着明年改成零售店;周婷的店里,员工还在整理客户资料,准备明天的带看。
2010年的最后一天,雪停了,县城的街道上积了一层薄雪,踩上去咯吱咯吱响。林晟站在城西地块前,看着空旷的土地,心里想着“明年就能建起县城最大的商场”;赵山河在办公室整理蓝色文件夹,把新的保障房合同放进去;陈启棠在香港给陈文博发了条短信:“新年别贪,稳字当头”;李建国在收拾厂房的东西,准备明天去看零售店的门面;周婷在店里贴了张“新年新目标:开到市里”的字条,旁边是客户送的小盆栽,绿油油的,像藏着希望。
没人知道,2011年的楼市会有怎样的调整,林晟的鼎盛广场能不能建成,李建国的零售店能不能赚钱,周婷的分店能不能开好。但此刻,有人在野心勃勃地抢跑,有人在稳稳地铺路,有人在无奈地转身,有人在踏实地前行——这些不同的选择,像雪地里的脚印,通向各自的未来,也藏着“破土”之后,即将到来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