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字条的传承(2/2)
“我带你接恒基中心,不是想让你赚快钱。”陈启棠起身走到落地窗前,指着楼下亮着灯的写字楼,玻璃映出他的身影,鬓角已染霜,“这栋楼当年是烂尾楼,别人都劝我‘别接,砸手里’,可我算过,只要租金能覆盖贷款利息,每年有5%的收益,就不算亏。现在入住率92%,每年能赚1000万,慢是慢了点,但稳——稳才能守住家,守住手里的东西。”他回头看着陈文博,眼里没有了平时的严厉,多了些父亲对儿子的托付,“你总说我保守,可你想想,阿明要是当年能留一笔应急钱,要是不赌那‘翻倍的收益’,是不是就不会连家都没了?”
陈文博没说话,把字条重新折好,折痕跟之前的重合,像是在延续父亲的坚守。他想起自己刚接手内地业务时,总想跟那些“一年开三个项目”的开发商比速度,现在才明白,父亲要他学的不是扩张,是“不摔跟头”。他打开公文包,把年度报表放进去,紧挨着那个牛皮纸信封,报表上的“28%负债率”,像是在给字条里的教训做注脚。
“这张字条,今天交给你。”陈启棠从陈文博手里接过信封,仔细放进公文包内侧的暗袋里——那里是他放重要合同的地方,二十年来,只有阿明的字条和恒基的营业执照待过。然后他把公文包推到陈文博面前,包带的磨损处刚好对着陈文博的手,“以后内地业务,你牵头。记住两件事:第一,任何项目,负债率超50%就停,哪怕别人说能赚一个亿;第二,每次签合同前,先看看这张字条,想想阿明,别被‘快钱’迷了眼。”
陈文博接过公文包,包带的重量压在肩上,比任何项目合同都沉。他低头摸了摸包身的划痕,突然觉得那不是瑕疵,是父亲留给自己的“提醒”——提醒他见过风浪的人,才懂稳的珍贵。“爸,我明天就改团队的绩效考核,”他抬头,眼里的雀跃少了,多了些沉稳,“以后团队奖金跟负债率挂钩,超50%就减半,让所有人都记得‘稳’比‘快’重要。”
陈启棠看着他,嘴角露出点笑意,像看到当年那个跟着自己在香港街头算建材账的小男孩,终于长到能扛事的年纪。他拿起桌上的钢笔,在年度报表的“负债率28%”旁画了个圈,又写了行字:“守此线,方长久”。
陈文博抱着公文包走出办公室时,走廊的灯光落在包上,铜扣反射出细碎的光,像在守护着暗袋里的字条。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他没急着看报表,而是把公文包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掏出那个牛皮纸信封,再次展开字条。窗外的黄浦江依旧灯火璀璨,可他看着那行潦草的字,突然觉得那些闪烁的灯光里,藏着无数个“张明”——他们或许正抱着“房价永远涨”的执念,一步步走向未知的深渊。
他把字条贴在胸口捂了一会儿,直到纸页有了体温,才小心地折好,放回暗袋里,跟自己的身份证放在一起。然后他拿出手机,给内地团队的经理发了条短信:“明早九点开会,议题:调整绩效考核,负债率与奖金挂钩,超50%减半。”
发完短信,陈文博靠在椅背上,看着桌上的公文包。夜色渐深,恒基中心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只有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知道,从今天起,他接过的不只是一个公文包,一张字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那是见过崩塌后的清醒,是守住安稳的智慧,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深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