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棉布输南洋(2/2)
“傻小子,”周桂香敲了敲他的算盘,“南洋土人精着呢,象牙在咱这儿值钱,在他们那儿就是块骨头。咱要的是胡椒、苏木、檀香,这些才是能周转的货。再说了,五百匹布,得让他们再加一百担椰子油,咱织坊的纱浆得用这玩意儿才够滑。”
她心里的账算得门儿清:一匹“月白布”在江南成本是一百文,运到南洋能换三斤胡椒,三斤胡椒在苏州能卖三百文,利润两成;要是换象牙,看似赚得多,可脱手慢,还占库房。不如多换些椰子油、苏木,油能做纱浆,苏木能染布,都是织坊用得上的,里外里更划算。
傍晚时分,雨停了。织工们的男人都来接人,手里提着空篮子,准备装老板娘发的酱鸭。周桂香站在织坊门口,看着夕阳把水汽染成金红色,远处的码头传来船笛声——是李老板从南洋回来的船到了。
她快步往码头走,刚到栈桥,就见李老板指挥着伙计搬货, sacks里的胡椒散出辛辣的香气,混着海水的咸味,闻着就让人精神。“周老板娘,你可算来了!”李老板满脸是笑,递过一本账册,“这次的布太抢手了,土王的婆娘都要订十匹做嫁衣,说比她们的树皮裙体面多了!”
周桂香翻着账册,见上面记着“月白布三百匹,换胡椒九百斤、椰子油五十担、苏木二十捆”,满意地点头:“下次多带些靛蓝,咱试着织花布,说不定更值钱。”
“正想跟你说这个!”李老板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土人喜欢花里胡哨的,我见西洋商人带的印花布,一匹能换五斤胡椒。咱要是织出带花纹的,保准能压过他们!”
周桂香眼睛一亮,摸出随身带的针线包,从里面抽出根蓝线,在布角绣了朵简单的梅花:“就这么定了!我让织工们学绣花纹,下个月给你捎样品。”
回到织坊时,夜已经深了。织工们还在赶工,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她们专注的脸上,梭子飞动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群跳跃的鱼。周桂香往锅炉里添了把柴,看着蒸汽把浆纱的米浆蒸得冒热气,心里盘算着:等添了新织机,就把西厢房改了,教姑娘们学印花;再请个染匠,把苏木煮出的红色、靛蓝泡的蓝色,都织进布里。
她走到库房,看着堆得像小山的棉布,这些布明天一早就装船,沿着运河到长江口,再扬帆南下,穿过马六甲,送到南洋土人的手里。她们会用这些布做衣裳、当彩礼、甚至当货币换粮食,而织坊里的姑娘们,能靠着这些布,给孩子添件新衣裳,给男人买壶好酒,把日子过得像刚织出的“月白布”,又平整又亮堂。
窗外的虫鸣和织机的“哐当”声混在一起,像支热闹的曲子。周桂香笑了,她知道,这江南的棉布啊,顺着洋流漂得越远,她们的日子,就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