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棉布输南洋(1/2)
暮春的江南,雨丝像扯不断的银线,斜斜地织着。苏州城外的“福兴织坊”里,却比三伏天还热——三十架织布机“哐当哐当”地响,织工们的额头上渗着汗珠,沾湿了鬓角的碎发,手里的梭子在经线间飞穿,快得只剩一道模糊的影子。
织坊老板娘周桂香提着个锡壶,挨个儿给织工们倒凉茶:“歇口气再赶,这雨下透了,棉花潮,纱线脆,别扯断了。”她嗓门亮,像染坊里的靛蓝水,透着股爽利劲儿。
角落里的张婶擦了把汗,手里的梭子没停:“周老板娘,您就放心吧!南洋的船三天后就靠岸,那批‘月白布’要是赶不出来,李老板的定金可就泡汤了。”她说着,脚下的踏板踩得更快,织机的节奏跟着提了半拍,“再说了,您昨晚炖的鸡汤,我家三丫都念叨呢,说比她爹过年带回来的腊鸡还香。”
周桂香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菊花:“香就多喝两碗!今个儿加完夜班,每人再带只酱鸭回去。告诉你们,这批布换回来的胡椒,够咱织坊添五架新织机,到时候工钱再涨一成!”
“真的?”几个年轻织工眼睛亮了,手里的活计更麻利了。她们织的“月白布”,是江南独有的细棉布,用的是松江产的“清水棉”,纺出的纱比头发还细,织出来的布薄如蝉翼,却结实得能经住海水泡——这正是南洋最抢手的货。
去年,李老板第一次用“月白布”去南洋换胡椒,一匹布换回来的胡椒,在苏州转卖能赚半两银子,比卖布本身多赚三成。消息传开,江南的织坊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光是苏州府就添了二十多家,可论手艺,还是“福兴织坊”的最地道。周桂香她爹传下来的织法,经线要浸过米浆,纬线得掺三成苎麻,织出来的布又挺括又耐磨,南洋的土人穿在身上,日晒雨淋都不容易烂,渐渐成了当地的“硬通货”。
“老板娘,您看这匹成了!”最边上的林姑娘举起刚织完的布,对着窗户透的光一看,布面匀得像湖面,连个线头都看不见。周桂香走过去,用指甲刮了刮布边,又拽了拽经纬,点头道:“不错,够得上‘上上品’,李老板见了准高兴。”
正说着,账房先生举着算盘跑进来,声音发颤:“老板娘,南洋那边又捎信了!说要加订五百匹,还说……还说愿意用象牙抵一半货款!”
织工们都停了手,你看我我看你,眼里全是惊喜。象牙啊,那可是比胡椒金贵多了!张婶的男人在码头扛活,说过一根象牙能打十副镯子,够给儿子娶媳妇的。
周桂香却没立刻应,她接过信看了又看,眉头微蹙:“加订可以,但象牙只能抵三成。”账房先生愣了:“为啥呀?象牙多值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