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造船狂潮(1/2)
江南的梅雨刚过,苏州城外的二十座船坞就蒸腾起比雾气更浓的热气。最东头的赵家船坞里,赵四踩着满地的铁屑,扯开嗓子喊:“老三!那蒸汽机的活塞再磨薄三分!不然跑起来跟老牛喘气似的!”
三十岁的老三赵铁锤应了声,手里的锉刀在黄铜活塞上蹭出火星,额头上的汗珠子砸在工件上,洇出一小片深色。旁边的蒸汽锅炉正“呜呜”地吐着白汽,把整个船坞烘得像个蒸笼,连墙角的铁钳都烫得不敢碰。
“爹,您看这‘云鲲号’的龙骨!”老二赵铁砧举着长尺跑过来,尺头敲在船坞中央那根丈许长的柚木上,“南洋来的硬木,泡在水里十年不烂,够撑得起五百吨货了!”
赵四摸了摸龙骨上的凿痕,纹路深且匀,是老大赵铁斧的手艺。他这三个儿子,老大有力气,抡大锤凿龙骨从没出过岔子;老二心细,量尺寸比算盘还准;老三手巧,摆弄蒸汽机的齿轮比玩核桃还熟。当初朝廷下旨要造蒸汽船,各地船坞都犯怵——木头船换铁壳子,风帆改锅炉,老匠人都摇头说“没见过”,赵四却眼睛亮得很,当天就把三个儿子全送进了福州船政学堂,学那“西洋奇技”。
“别得意,”赵四踹了铁砧一脚,“五百吨算什么?听说广州船坞在造能跑远洋的,要装十二台锅炉!咱这‘云鲲号’是内河外海通用的,得两头兼顾。”他指着墙上的图纸,上面用红笔圈着几个字:“舱底分三层,一层装货,二层住人,三层安锅炉,蒸汽管得绕着货舱走,别烫坏了丝绸茶叶。”
正说着,老大赵铁斧扛着根铁梁过来,铁梁上焊着密密麻麻的铆钉,每颗都敲得平平整整。“爹,德国技师说这铆钉得‘一锤定音’,您听听这声儿!”他抡起八斤重的大锤,“当”的一声,震得人耳朵发麻,铆钉头牢牢嵌进铁板,严丝合缝。
赵四点头:“嗯,这手艺能出师了。想当年你爷爷造木船,靠的是‘三钉两榫’,现在咱造铁船,靠的就是这铆钉和锅炉。记住了,蒸汽船的骨头是铁,血是蒸汽,少一样都跑不动。”
船坞外突然传来马蹄声,是朝廷派来的监工,手里拿着文书喊:“赵老板!海关总署催了,‘云鲲号’得赶在秋收前下水,南洋商站等着用它运新茶呢!”
赵四赶紧迎上去,递上刚沏的凉茶:“李大人放心,误不了!上个月试了锅炉压力,能顶三个大气压,跑起来比帆船快两倍!”他指着船坞角落的小模型,“您看,这螺旋桨是老三改的,以前是明轮,溅得水花到处都是,现在藏在船底,又稳又快。”
监工李大人拿起模型,转了转螺旋桨:“听说你们把木船的‘水密舱’改到铁船上了?”
“改了改了,”赵四笑着说,“分了十二个舱,就算撞破一个,其他的还能漂着。上次试航,特意戳破个舱,船身就歪了寸许,稳得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