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249章 造船狂潮

第249章 造船狂潮(2/2)

目录

正说着,学堂的先生带着几个洋技师来了。领头的白胡子洋人操着生硬的中文:“赵,锅炉的安全阀得再调紧些,压力到四个大气压才安全。”老三铁锤立刻凑过去,手里拿着扳手:“汉斯先生,我觉得三个半就够了,太高怕管子受不了。”两人蹲在锅炉边比划起来,铁锤说着半生不熟的德语,偶尔掏出粉笔画图,倒也聊得明白。

赵四看着这场景,心里头甜滋滋的。半年前三个儿子刚从学堂回来时,老三连洋文的“锅炉”都不会说,现在竟能跟洋人争技术了。他还记得送儿子们上学那天,铁砧抱着本《蒸汽机原理》哭丧脸:“爹,这洋字儿跟蚯蚓似的,咋认啊?”现在呢,那本书被翻得卷了边,上面写满了批注,连插画都补了好几处。

傍晚收工时,赵四带着儿子们在船坞旁的小馆子里吃饭。桌上摆着炖鱼和炒青菜,老大铁斧呼噜噜扒着饭,说:“爹,明天我想把龙骨再削薄半寸,能轻二十斤呢。”老二铁砧蘸着醋写算式:“蒸汽机耗煤量得再算细点,不然跑远了缺煤。”老三铁锤最兴奋:“等下水了,咱开去南洋!听说那边的椰子比西瓜还大!”

赵四笑着给儿子们倒酒:“行,都依你们。但记住,这船不光是咱家的饭碗,更是往南洋运货的桥。以前咱造木船,靠天吃饭,风不顺就得在港口等;现在有了蒸汽船,管他刮什么风,按日子准到。这桥搭稳了,生意才能做长远。”

他喝了口酒,望着窗外船坞里的“云鲲号”,月光洒在半成品的铁壳上,泛着冷光。这船造了快半年,光铆钉就用了三千多个,锅炉烧坏了四台,三个儿子的手上添了多少新茧,他都数不清。但每次听见锅炉“呜呜”响,看见螺旋桨转起来,他就觉得,这铁家伙比家里那艘传了三代的木船“福顺号”靠谱多了。

“等‘云鲲号’下水,”赵四放下酒杯,眼里闪着光,“咱就再开三个船坞,让老大管龙骨,老二管设计,老三管蒸汽机。到时候啊,不光往南洋运货,还得把咱的铁船卖到暹罗、印度去!让他们也瞧瞧,咱中国人造的船,不比西洋的差!”

铁斧、铁砧、铁锤一起举杯,酒液洒在桌上,映着窗外的月光,像撒了一地碎银子。船坞里的汽笛声突然响了,是老三铁锤忘了关锅炉,那“呜——”的长鸣,在寂静的夜里传出老远,像在跟整个江南宣告:新的船,要来了。

半个月后,“云鲲号”下水那天,苏州城的人都来看热闹。当起重机把这艘铁壳巨轮吊进江里时,水花溅起丈高,赵四的三个儿子站在船头,扯着嗓子喊:“开船喽!”蒸汽机“突突”地转起来,螺旋桨搅起白浪,载着满船的丝绸和瓷器,朝着南洋的方向驶去。

赵四站在码头上,看着船尾的“赵家船坞”四个字越来越小,突然想起爹生前说的话:“船这东西,造得再结实,也得有人敢开出去。”现在他信了,不光要造得结实,还得造得先进,造得让天下人都敢坐、都愿坐。

江风掀起他的衣角,带着水汽和煤烟的味道。赵四摸出旱烟袋,点着了,烟圈在风里打着转。他知道,这造船的热潮才刚起头,往后的日子,就像这蒸汽船的烟囱,总得冒着白汽,往前奔才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