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202章 新币通四海

第202章 新币通四海(1/2)

目录

晨光刚漫过礼部衙署的琉璃瓦,值勤的卫兵就瞧见远处停着一队奇装异服的人马。领头的使者头戴金冠,身披织金披风,腰间挂着宝石弯刀,身后跟着八个扛着香料箱子的随从,每走一步,箱子里就飘出胡椒、豆蔻和檀香的混合香气,引得路过的麻雀都盘旋不肯走。

“来者可是南洋浡泥国的使者?”礼部侍郎周大人迎上去,拱手行礼。他昨儿就接到文书,说浡泥国王要亲自派使者来,不为朝贡,专为“断云银元”的事。

那使者名叫拉贾,汉语说得磕磕绊绊,却透着一股急切:“周大人,久仰。”他挥挥手,随从立刻打开一个箱子,里面码着整整齐齐的胡椒,颗粒饱满,香气冲得人鼻子发痒,“我们国王说,要用这个,换你们的断云银元。”

周大人早有准备,让人捧来一个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是十枚崭新的银元。银元正面刻着“断云通宝”四个字,边缘滚着细密的齿轮,背面是一幅简化的四海图——从漠北到南洋,一条细线连起来,像根看不见的银链。

“拉贾使者请看,”周大人拿起一枚银元,对着阳光,“这银元含银九成五,每枚重七钱二分,误差不超过三厘。不管是买香料、换丝绸,拿它结算,谁也别想耍花样。”

拉贾接过银元,用指甲刮了刮边缘,又放在嘴里咬了一下,脸上露出惊喜:“果然!和我们在马六甲看到的一样,成色足,分量准!”他又凑近看背面的四海图,“这图好,我们的商人去西域换货,拿着它,就像带着你们的‘路引’,踏实。”

这事说起来,还得追溯到三年前。那时断云银元刚推行,南洋的商人来广州进货,嫌用银子称重太麻烦——成色好的银子要剪碎了称,成色差的还得打折,一笔生意算下来,光验银就耗俩时辰。有个大胆的广州商人试着用断云银元结账,对方起初不乐意,直到发现这银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去别家铺子也能花,才半信半疑地收了。

没想到一年不到,断云银元就在马六甲的商栈里传开了。浡泥国的香料商人最积极,他们运一船胡椒来,换回去的银元能精准分成几十份,给船上的水手发工钱、买淡水,再不用捧着碎银子跟人讨价还价。国王听说后,特意让人带了十枚银元回国,召集大臣们掂量:“你们看这钱,模样周正,分量统一,比咱们用贝壳、用铅块方便多了!要是能跟大云朝定个规矩,以后咱们的香料换丝绸、瓷器,都用这银元结算,岂不是省了多少麻烦?”

所以拉贾这次来,不仅带了香料,还揣着国王的亲笔信,想跟大云朝订个“货币盟约”——浡泥国承认断云银元的通用地位,大云朝则保证银元成色不变,并且在南洋主要港口设个“银元局”,方便商人兑换。

周大人带着拉贾去了户部的银元局。刚进门,就听见“叮叮当当”的响声,十几个工匠正围着机器忙碌,融化的银水倒进模具,冷却后一敲,一枚枚银元就滚了出来,边缘的齿轮转动着,把毛边磨得光滑。

“我们的银元,都是机器铸的,”周大人指着模具,“每个模子都一样,铸出来的银元分毫不差。不像以前的碎银,成色全凭眼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