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农桑足衣食(2/2)
王老实咧开嘴笑,露出冻得发紫的牙床:“以前在江南,总听人说‘漠河只有冰和雪’,现在才知道,只要肯琢磨,冰天雪地也能长出金叶子!”
春耕时节,农技官们的马队成了田埂上最忙的身影。在中原,他们教百姓“轮作”——今年种玉米,明年种大豆,土地越种越肥;在西南,他们带着“堆肥法”,用牛羊粪和秸秆沤肥,让石头地都长出了稻穗;在草原,他们帮牧民搭“青贮窖”,把鲜草存起来喂牛羊,冬天再也不用啃干硬的草饼。
“李官,这轮作真能让地不板结?”河南的老农摸着翻好的地,土块散得像面粉。
“您看这土,”农技官小李抓起一把,在手里捻碎,“大豆的根能养地,玉米的根能松土,轮着种,一亩地多收五十斤不成问题。”他指着田埂上的标语——“多种一亩地,多吃一碗饭”,那字是用石灰写的,风吹日晒都褪不了色,“这不是空话,去年试点的村子,家家粮仓都堆冒了尖。”
农桑的兴旺,让市集也变了模样。岭南的玉米饼和漠河的蚕丝摆在一起,中原的麦面旁边堆着西南的土豆,连最挑剔的掌柜都笑着说:“以前南粮北运要走半年,现在火车三天就到,想吃啥都有,这才叫‘足衣食’。”
黄阿公的玉米丰收那天,他特意留了最大的一个,用红布包着,要送给小林。可到了农技站,却见小林正收拾行李,说要去西域教牧民种蔬菜。“阿公,”小林抱着玉米笑,“等西域的黄瓜、番茄长出来,我给您寄种子,让岭南也尝尝西域的菜!”
黄阿公看着小林骑马上路,马队扬起的尘土里,混着新麦的清香。他突然明白,这农桑的根,早就顺着农技官的马蹄、顺着火车的铁轨,扎遍了云朝的每一寸土地——北境的玉米在岭南结出金棒,江南的桑苗在漠河抽出新绿,就像田埂上的标语说的,只要肯下力气,好日子就像庄稼一样,一茬接一茬,永远也收不完。
秋收时,漠河的温室大棚里,王老实摘了第一茬桑叶喂蚕,蚕宝宝“沙沙”地吃着,声音像极了江南的春雨。他给儿子写信:“这边的丝能织出最好的缎子,等铁路通到西域,爹就用卖丝的钱,带你去中原看看,看看那边的玉米地,是不是真像人家说的,一眼望不到头。”
信寄出去那天,王老实站在大棚外,看着火车载着桑叶往南运,铁轨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条连接南北的银线。线的这头,是漠河的桑叶;那头,是岭南的玉米。而在线的中间,无数个黄阿公、王老实,正捧着新收的粮食,笑得比秋阳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