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币制清积弊(2/2)
三日后,苏州城的市集换了新模样。挑夫们结算工钱,掏出银元“当”地拍在桌上,雇主连看都不用看,直接找零;小贩们的摊子前摆着个小木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银元,收一枚就往盒里一扔,响声清脆得像在唱小曲。
“这银子亮堂,人心也亮堂。”老王扛着货物走过,腰间的钱袋叮当作响,里面全是新换的银元,“以前算账算得头疼,生怕被坑,现在揣着银元出门,踏实!”
而在洛阳的户部衙门,诸葛红月正对着新账本笑。紫檀木的账册上,用阿拉伯数字记着各地税银:北境煤铁税收入银元十二万枚,江南丝绸税八万枚,西南铜器税五万枚……数字清晰得像算盘珠,连小数点后两位都标得明明白白。
“大人您看,”属官指着账本上的红笔批注,“这是各地报上来的入库量,比去年多了五成,而且没有一笔‘火耗’‘成色差额’的糊涂账。”
诸葛红月拿起一枚银元,指尖划过齿轮纹:“以前账房敢在算盘上做手脚,无非是碎银成色难辨,轻重难量。现在银元标准统一,一两就是十角,一角就是十分,连刚学算术的孩子都能算明白,想贪墨?难了。”
她翻开另一本账册,上面贴着各地商税的票据存根,每张都印着银元的图案和防伪标记。“你看这张,广州港的关税票,用的是机打编号,想伪造都难。”诸葛红月的指尖在“防伪”二字上停顿,“这银元不光是银子,是给天下人立的规矩——钱要干净,账要明白。”
消息传到北境时,曹林正在造币局查看新模具。工匠们正往银元上刻新的防伪暗纹,在嘉禾穗的间隙里藏着“云”字的微缩印记。“诸葛大人说,现在连塞外的牧民都来换银元了。”秦先生递过塘报,“他们说这‘带齿轮的银子’比毛皮、茶叶好携带,交易时不用再用羊来折算。”
曹林拿起一枚刚铸好的银元,在指间转了转,阳光透过银元的边缘,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币制清了,人心才能清。”他望着窗外流通银元的市集,百姓们交易时的笑脸比银元还亮,“以前百姓怕银子假,怕秤不准,现在这些都不用怕了,日子才能过得踏实。”
夕阳西下时,苏州的聚源钱庄旧址挂起了“断云票号”的新招牌。账房先生用新的算盘结算,噼里啪啦的响声里,再没有了“九八银”的猫腻,只有银元清脆的碰撞声,像在为旧时代敲丧钟,又像在为新日子唱欢歌。
挑夫老王路过票号,掏出枚银元买了串糖葫芦,咬一口,甜得眯起了眼。他想起以前用碎银买东西时的提心吊胆,再看看手里亮闪闪的银元,突然觉得,这齿轮转得不光是银子,还有天下人心里那杆秤,终于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