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188章 士族归正途

第188章 士族归正途(1/2)

目录

第193章:士族归正途

苏州商税总署的雕花木窗总开着半扇,风卷着运河的水汽进来,混着账册上的墨香,倒比顾府书房里的檀香更让人舒坦。顾砚秋坐在临窗的梨花木案前,指尖捻着枚断云银元,齿轮边缘的纹路在阳光下刻出细碎的影子,像在他手心里转着个小小的乾坤。

“顾先生,您再给瞧瞧?”棉布商李掌柜弓着腰,把账本推过来,纸页上的墨迹还没干透,“这趟发往杭州的货,算来算去都觉得亏,是不是哪里漏了?”

顾砚秋放下银元,拿起算盘噼啪一阵打。他的指法依旧利落,只是算盘珠子换了新的——以前在顾府算账,用的是象牙珠子,算的是“佃户欠租多少”“漕运过路费该涨几成”;现在这副红木算盘,算的是“一匹布的染料钱”“蒸汽船的运费”,每一笔都连着商户的生计,倒比当年算那些黑心钱时更用心。

“你看这里。”他指着账本上的“包装费”,“用竹筐代替木箱,每匹布能省两文钱,还轻便,火车装得多。再跟三家布商合伙雇船,运费平摊,又能省一成。”他在纸上画了个简易的成本表,“这样下来,每匹布至少多赚三文,一个月走千匹,就是三两银子,比你囤货等涨价稳妥。”

李掌柜拍着大腿直乐:“哎呀!还是先生有法子!以前总学那些士族老爷‘奇货可居’,去年囤了五百匹棉布,结果新布一到,旧布全砸手里,赔得我直想哭。”他瞅着顾砚秋鬓角的白发,突然想起半年前这还是个躲在密室里策划闹事的“顾族长”,如今却穿着半旧的棉布长衫,教他们这些小商户算“良心账”,忍不住感慨,“这世道变得真快。”

顾砚秋没接话,只是望着窗外运河上的蒸汽船。那船冒着白汽,正往码头卸北境来的煤,黑亮的煤块堆得像座小山——换在以前,这些煤早被顾家的人以“官价”强买去了,可现在,商户们排队进货,用银元结算,码头的账房先生拿着标准秤,一分一毫都不差。

他的指尖在算盘上顿了顿,想起去年被查抄的那十万两私银。那些银子藏在顾府地窖的陶罐里,裹着油布,却像裹着无数百姓的眼泪。有次他半夜去看,竟发现银子上凝着层薄薄的白霜,像极了佃户冬天冻裂的手背上结的痂。

“爹!”一声清亮的喊打断了他的思绪。顾明远背着个帆布包,大步流星地走进来,包上还沾着铁轨的锈迹,“苏杭铁路的杭州段勘测定了,我带了图纸来给您看!”

这孩子是顾砚秋最疼爱的小儿子,自幼饱读诗书,原是按“科举进士”的路子培养的,书案上摆的都是《制艺精编》。可自打去年跟着断云军的工程师学了铁路设计,竟把那些八股文扔了,整天抱着《机械原理》啃,指甲缝里总嵌着机油,倒比读圣贤书时更精神。

“你看这桥梁设计。”顾明远铺开图纸,上面用红笔标着桥梁的承重数据,“用您说的‘糯米灰浆掺铁砂’的法子加固桥墩,能扛住蒸汽火车的冲击力,比工部给的标准还结实三成。”他指着图上的弯道,“这里按十五度角设计,火车过弯时能省煤,跑一趟杭州能多运两箱棉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