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半年田生金(1/2)
临江府的春耕带着股子不一样的劲。冻土刚消透,田埂上就挤满了人,扛着断云寨发的曲辕犁,踩着新化的春泥往田里去。阳光把水汽蒸成白雾,绕着绿油油的稻苗转,连风里都飘着新米的清香——这是断云寨接管后的第一个春天,土地里藏着比往年更足的盼头。
李老三扶着犁,腰杆挺得比年轻时还直。他手里的犁是孙二监造的,犁头角度正好三十度,入土不深不浅,拉动时省了一半力气。身后的儿子狗剩(不是投军的那个,是李老三的小儿子)牵着牛,哼着新学的小调:“断云犁,弯弯腰,一亩多收半担稻……”
“别偷懒!”李老三回头笑骂,手里的犁却没停。去年他还是个逃荒的流民,裹着件露棉絮的破袄,在临江府城墙根啃树皮;现在,他分到了三亩水田,领了稻种和犁,连牛都是民政司借的——周先生说,等秋收了,还上牛租就行,不用额外多给。
田埂上,几个老农蹲在一起,扒开稻苗数分蘖。“你看这根须,比往年密三成!”张老汉捏着一把稻根,眼里的光像要溢出来,“断云寨的稻种就是不一样,下种时我还嫌粒小,没想到长这么壮实!”
“不光是种好,”旁边的王木匠接话,他放下刨子来帮忙,“你看这水渠,老河工修的,坡度一分不差,咱这万亩田,浇得匀匀的,没一块干着的。”
正说着,远处传来“咔嗒咔嗒”的声响。众人抬头,只见铁轨上驶来一辆轨道车,车厢里堆着新打的农具,还有几个穿青布褂的民政司干事,正往田埂上搬秧苗。
“李大哥,给你送晚稻秧来了!”干事笑着跳下车,递过一把翠绿的秧苗,“这是北境培育的新品种,成熟期比本地稻早十天,抗倒伏!”
李老三接过秧苗,根须上还带着北境的黑土。他想起周先生说的“南稻北种”,当时还不信,现在摸着这肥实的秧苗,忽然觉得,断云寨的人不光会造枪,还真懂种地。
轨道车没停,继续往前开,车厢里的干事们挨田送秧苗、教技术。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据说是从江南请来的农师),蹲在田里教大家“浅水勤灌”:“苗期水别太深,没过根须就行,这样地温高,长得快……”
李老三看得认真,连牛啃了稻苗都没发觉。他这辈子种了四十多年地,靠的是“看天吃饭”,从没听过这么细的门道。农师临走时,给他留了本《稻作新编》,上面画着小人图,一步一步教怎么施肥、除虫,连他这不识字的都能看明白。
日子像水渠里的水,不紧不慢地流。转眼到了麦收,临江府的麦田黄得像铺了层金,麦穗沉甸甸地弯着腰,压得麦秆直晃。李老三挥着断云寨发的镰刀,刀刃锋利得能割断头发,割麦的速度比往年快了一倍。
“爹,你看那边!”小儿子指着铁轨方向。轨道车又开过来了,这次车厢里装的是脱粒机,是铁匠坊新造的,摇把手一转,麦粒就“哗哗”往布袋里落,比人工打场快十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