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半年田生金(2/2)
“真是省力!”李老三凑过去看,脱粒机的齿轮咬合得严丝合缝,连麦壳都打得干干净净。操作机器的老兵说,这是按“标准化”造的,零件坏了随便换,不用愁配不上。
麦收刚过,稻子又黄了。今年的稻穗比往年长半寸,谷粒饱满得像珍珠。李老三割第一把稻时,穗子压得镰刀都弯了,脱粒后称了称,好家伙,一亩地竟打了三百斤——比他这辈子见过的最高产量还多五十斤!
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临江府。百姓们扛着新米往城里跑,有的去粮铺换钱,有的给断云卫送尝鲜。陈九在军营里收到一筐新米,让伙夫熬了粥,端给投军的那个狗剩一碗:“尝尝你家乡的米。”
狗剩捧着碗,眼泪“吧嗒”掉在粥里。他爹娘被流寇杀了,家没了,可现在,看着同村人种出这么好的稻子,忽然觉得,临江府还是他的家。
秋收后的田埂上,李老三和乡亲们合计着盖房。“我打算盖三间砖瓦房,”他拍着胸脯,算盘子打得噼啪响,“今年收的粮食卖了五两银子,加上民政司给的超产奖励(亩产超三百斤奖了半石粮),够买砖了!”
“我也盖!”张老汉接话,“儿子在临江工坊织布,月俸二两,咱爷俩合力,年底就能上梁!”
远处的铁轨上,轨道车来来往往,拉着新粮往聚宝市运,又拉着布匹、铁器回临江府。陈九站在田埂最高处,望着这一片金黄的土地,望着轨道车扬起的轻烟,望着百姓们盖房的夯土声,忽然觉得,手里的枪没白扛。
他想起曹林的话:“守住一座城,不是看城墙有多高,是看土地里长出多少粮食,百姓房檐下飘着多少炊烟。”现在,临江府的炊烟比往年密了三成,稻田里的笑声比炮声还响亮,这比任何捷报都让他心安。
夕阳把稻田染成金红色,李老三带着儿子在田里拾稻穗,嘴里哼着那首小调:“断云寨,有良田,种出粮食吃饱饭;盖瓦房,娶媳妇,日子越过越香甜……”
陈九转身往回走,靴底踩着稻茬,发出“咔嚓”的轻响。他知道,断云寨在临江府的根,已经顺着水渠的水、铁轨的钉、稻田的根,悄悄扎进了土里,扎进了百姓心里。这根,比铁还硬,比金还实,任谁也拔不掉了。
夜色降临时,轨道车的灯光像一串星星,沿着铁轨向北延伸,把临江府的金色,和北境的灯火,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