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砖瓦生财(1/2)
惊蛰刚过,聚宝市外的荒地上就响起了施工队的号子声。冻土化了,泥泞里裹着新草芽,王二柱拿着图纸在前面引路,身后跟着三十个工匠、两百个民夫,手里的锄头、铁锹往地上一杵,就知道今年的活计又要忙到寒冬。
“都精神点!”王二柱扯开嗓子喊,“今年的规矩变了:给咱断云寨势力范围内的村子盖房,青砖水泥还是成本价,一分不赚;外乡来的,比如临江府、豫州府的商户想盖房,价码得按市价算,水泥加两成利,青砖加一成——大当家说了,咱的材料好,值这个价!”
民夫们哄笑起来,有个临江村的汉子打趣:“王管事,那临江府的盐商来盖房,咱也敢多要钱?”
“怎么不敢?”王二柱拍着胸脯,“咱的水泥冻不坏、泡不烂,盖的房子能传三代;咱的青砖敲起来当当响,比州府官窑的还结实。他们花高价买的是省心,是面子!”
这话不假。去年冬天,青州府有个富户不信邪,用了别处的土坯砖盖房,一场暴雪压塌了半边,听说气得吐血;反观聚宝市周边用断云寨材料盖的房子,雪再大也纹丝不动,消息传开,外乡来求购青砖水泥的商户踏破了门槛,连江南省的绸缎商都说:“宁肯多花十两银子,也要用断云寨的料,住着踏实。”
曹林让人在水泥坊、砖瓦窑旁各建了个“外乡交易点”,派专人登记出货:给清溪镇、黑石渡的货,账本上写“成本价,记民生账”;给临江府、云州府的货,账本上标“市场价,记盈利账”。头一个月,光是卖给外乡的水泥就赚了三百两,青砖赚了两百两,比施工队的工钱还多。
“大当家,这生意能做!”曹聪捧着账本找曹林,眼睛发亮,“临江府的码头管事派人来说,想把码头的仓库全换成青砖水泥的,愿意先付一半定金;豫州府的盐商更急,说要盖个能存十万斤盐的大仓,让咱的施工队马上过去。”
曹林却没立刻答应,他指着地图上的临江府码头:“仓库可以盖,但有个条件——让他们同意咱们修一条水泥路到码头。路通了,他们运盐、运绸缎方便,咱们运水泥、运铁器也方便,双赢的事。”
修到临江府码头的水泥路,全长五十里,要穿过两座山、三条河,工程量是去年的三倍。曹林让人先去勘测路线,在河边架水泥桥,在山坳里挖隧道,光是准备石料、木材就用了半个月。开工那天,他特意强调:“修路的民夫,优先用咱们周边村子的人,每天工钱二十文,管三顿饭,顿顿有肉——让乡亲们既能赚钱,又能看着路往南修,心里踏实。”
清溪镇的老村长带着村里的壮丁来了,有八十多号人,推着独轮车,扛着锄头,比自家盖房还卖力。“大当家,这路修到码头,俺们去临江府卖粮、买布就不用绕远路了,一天能打个来回!”老汉拍着胸脯,“您放心,俺们村的人干活不惜力,绝不给断云寨丢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