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65章 学习新技能:提升自身价值

第65章 学习新技能:提升自身价值(1/2)

目录

系统解锁“跨领域项目统筹”“公益项目可持续运营”“教育需求洞察”三项技能的第二天,陈曦特意将工作室的会议桌改造成临时学习区,桌上摆满了从图书馆借来的专业书籍、项目案例手册,还有她熬夜整理的技能应用思维导图。团队成员走进会议室时,都被这阵仗吓了一跳:“陈总,这是要开启‘闭关修炼’模式吗?”

“新技能不是解锁了就万事大吉,得真正学懂用会,才能帮我们把项目做得更好。”陈曦笑着翻开《跨领域协作管理指南》,指着其中“资源匹配矩阵图”说,“比如‘跨领域统筹’技能里提到的‘需求优先级排序法’,之前我们对接科技公司捐赠电脑时,要是早用这个方法,就能更快分清‘紧急需求’和‘重要需求’,不用走那么多弯路。”

为了让学习更有针对性,陈曦将三项技能拆解成“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战模拟”三个阶段,还特意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导师”助力:

? 跨领域统筹:请教顾衍之,学习他在商业与公益资源整合中的决策逻辑;

? 公益可持续运营:和陆星辞探讨“星芒公益基金”的长效运作模式,借鉴演唱会周边公益捐赠的经验;

? 教育需求洞察:每周和林知珩召开线上会议,分析乡村学校调研数据,学习儿童行为观察技巧。

学习“教育需求洞察”技能时,陈曦遇到了第一个难点——如何通过孩子的画作和行为,精准判断他们的隐性需求。林知珩得知后,特意将自己珍藏的《乡村儿童艺术心理学》寄给她,还在书里夹了一张手写的“观察要点”:“注意孩子画作中的‘留白区域’——长期缺乏陪伴的孩子,常喜欢在画纸边缘画小而密集的图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反复用深色涂满画纸。”

陈曦抱着这本书,连续三天泡在向阳小学的艺术角。她坐在角落,默默记录孩子们的绘画习惯:有个叫小远的男孩,每次画画都只用水彩笔的灰色和黑色,画里的“家”总是只有一扇小窗户;而扎羊角辫的阿雅,会在画纸背面偷偷写“妈妈什么时候回家”。结合林知珩的笔记,她终于明白: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其实都是孩子在表达“渴望陪伴”的隐性需求。

“教育需求洞察”技能逐渐落地时,“公益项目可持续运营”的学习也迎来了实战机会。陈曦带领团队启动“画作衍生品开发”计划,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全程运用技能中的“商业闭环模型”:

1. 设计阶段:联合文创企业,将孩子们的画作转化为笔记本、帆布袋、冰箱贴等实用产品,保留画中最具辨识度的元素,如阿雅的“会飞的房子”、小远的“灰色天空”;

2. 生产阶段:对接公益工厂,雇佣残障人士参与制作,既降低成本,又赋予产品“公益二次价值”;

3. 销售阶段:在电商平台开设“乡村童画”公益店铺,每笔订单附赠“画作故事卡”,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孩子的创作初心,还能选择“一对一资助”,为孩子捐赠画具。

产品上线前,陈曦特意请陆星辞帮忙在社交平台预热。他发布了一条“画里的小世界”短视频,视频中穿插着孩子们创作的画面和衍生品设计稿,配文“每一件衍生品,都是孩子梦想的延伸”。短短24小时,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公益店铺的预售订单直接售罄。

“公益可持续运营”技能初获成功时,“跨领域统筹”的实战考验也随之而来。乡村教育数字化项目进入第二阶段,需要同时对接教育局、科技公司、乡村学校、公益基金会四个主体,各方需求矛盾凸显:教育局要求加快推进速度,科技公司希望增加品牌曝光,学校担心教师培训跟不上,基金会则强调资金使用透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