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星轨寻律,顺逆留伏变(1/2)
傍晚的观星台被夕阳染成了金红色,崔道演铺开一卷丈许长的帛布,上面用墨线和朱砂细细画着火星一个月来的轨迹,弯弯曲曲的线条在帛布上蔓延,像一条游走的赤练蛇,时而平缓,时而急促。
“五星运行,看似杂乱,实则有章,分‘顺、逆、留、伏’四态。”崔道演的手指沿着墨线滑动,指尖划过帛布,留下轻微的褶皱,“这便是星辰的脚步,看懂了这脚步,才算摸到了星象的门径。”
他指着帛布左侧一段平缓的弧线,那里的墨线由西向东,弧度柔和,每隔一寸便有个小黑点标记着每日的位置:“顺行时,星由西向东移,慢而稳,像老人散步,一步一步有规律,每日移动不过半度。你看这段,火星在井宿附近,走得何等从容。”
手指移到帛布中段,墨线突然转向,由东向西折回,线条也变得急促,黑点间的间距明显变大:“逆行时,由东向西,快而烈,像受惊的马,带着股冲劲,每日能移一度多。这是火星在鬼宿附近的轨迹,你瞧这势头,多像要挣脱什么束缚。”
他在帛布上一个圆圈标记处停下:“留则是顺逆转换时的停顿,看似不动,实则在蓄力。这处圆圈,就是火星在柳宿附近‘留’的位置,连续三日,几乎没挪地方,可你看前后的轨迹,分明是要变向的征兆。”
最后,他指向帛布末端一段虚线:“伏是靠近太阳,被日光遮蔽,隐而不见,像藏起来的鱼。这段虚线,是火星入太阳光芒后的轨迹,虽看不见,却能推算出来,就像知道鱼藏在水底,虽不见形,却知其在。”
崔道演翻开一旁的《甘石星经》竹简,用手指点着其中一行篆字:“石申记火星‘出东方,逆行二舍,六十日而留’,你看这几日的观测记录,火星是不是在房宿附近慢下来了?”
叶法善俯身细看,帛布上最新的几个黑点间距越来越小,前日还移了半度,昨日只移了三分,今日的点几乎与昨日重合,只挪了半分,仿佛被无形的网缠住了脚。“这就是‘留’?”
“正是,”崔道演点头,眼神凝重了些,“留后必逆行,此时火星的雷气最暴烈,像被激怒的野兽,浑身带刺。召‘火雷’时需格外小心,稍有不慎,雷气就会失控,引火烧身。去年有个年轻道士,不知厉害,在火星留时强行召雷,结果雷劈偏了,烧了半座观院。”
叶法善心中一凛,连忙在竹简上记下“火星留时,忌召火雷”几个字,笔尖因用力而微微发颤。
为了精准记录星轨的“顺逆留伏”,叶法善把观测次数从每日三次增加到五次。天还没亮的旦时,他就得顶着寒气爬上观星台,借着启明星的微光调整浑仪,记录五星在晨曦中的位置;午时烈日当空,他眯着眼避开刺眼的阳光,测太阳与五星的相对角度;黄昏夕时,长庚星刚在西方露头,他已守在浑仪旁,捕捉星辰初现时的轨迹;入夜后的戌时和子夜丑时,他还要披衣起床,借着月光或油灯的光亮,一次次校准窥管,哪怕是最细微的移动也不放过。
伏时的五星虽被太阳光芒遮蔽,看不见踪影,他也从不偷懒。他会记下太阳的位置,根据五星与太阳的相对运动规律,用算筹反复演算,推算它们的隐现时间和大致方位,在帛布上用虚线标出,像在追踪隐形的猎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