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仪器初解,学用浑仪(1/2)
午后的阳光透过松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观星台角落的油布上,将布面照得有些发烫。崔道演走到油布旁,伸手掀开那层厚厚的帆布,露出。
那仪器足有半人高,由多层圆环嵌套而成,最外层的圆环直径约莫三尺,上面刻着细密的刻度,虽有些地方生了暗绿色的铜绿,却依旧能看出铸造时的精巧——圆环接口处严丝合缝,转动时发出轻微的“咔嗒”声,像时光在低语。中心贯穿一根铜轴,顶端打磨得光滑,反射着细碎的阳光。
“这是‘浑仪’。”崔道演的手轻轻抚过最外层的圆环,动作里带着几分珍重,像是在抚摸一位老友,“是老道年轻时从一位云游的道友那里得来的,他说这是前朝司天台的旧物,虽不及如今朝廷司天台的精密,却也能测星辰的赤道坐标,对咱们来说,够用了。”
叶法善凑近细看,只见圆环上的刻度用阴文刻就,填着朱砂,虽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可辨。最外层的圆环上刻着“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显然是用来定方位的。
“这最外层固定不动的圆环,叫‘子午环’。”崔道演指着刻有地支的圆环,“上面的刻度对应南北方向,就像地上的子午线,用来定天体的南北位置。你看这‘子’位对准正北,‘午’位对准正南,分毫不差。”
他又指向中间一层可以转动的圆环,那圆环上刻着二十八宿的名称,从“角”到“轸”依次排列,每宿旁都标着距度。“这是‘赤道环’,标着二十八宿的距度,每度又分四刻,能测出星辰距离北极的度数,就像给星辰量身高。”
最后,他握住最里层的圆环,轻轻一转,圆环便灵活地转动起来,环上装着一根细长的铜制窥管,管身笔直,两端有小孔。“这是‘四游环’,转动它,让窥管对准星辰,透过小孔看星,就能从赤道环和子午环的刻度上读出星辰的位置。”
崔道演亲自演示,他俯身调整窥管,让小管精准对准心宿二,然后直起身,指着赤道环上的刻度:“你看,此时游环上的刻度显示,心宿二入角宿五度,去极度六十度,这便是它此刻的位置。记下来,等子夜再测,位置便会不同。”
叶法善学着他的样子,握住四游环的把手,试图将窥管对准心宿二。可那圆环看着轻巧,实则用料厚重,入手沉得很,稍一用力就偏了方向,要么偏左,窥管里看到的是旁边的小星;要么偏右,连星群的边都摸不着。他折腾了半个时辰,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窥管始终没能稳稳对准那颗亮星。
“别急,”崔道演在一旁看得耐心,“浑仪的核心是那根铜轴,必须严格对准北极星,误差不能超过半度,否则测出来的位置全是错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叶法善深吸一口气,耐着性子从头来。他先调整子午环,让“子”位精准对准正北的北极星,用细绳吊着重物校正方向,确保分毫不差;再转动赤道环,让铜轴与北极星连成一线。他跪在地上,眼睛贴着窥管的一端,透过小孔望向星空,一点点微调四游环,手臂酸得几乎抬不起来,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青铜环上,发出细微的“嗒”声,在寂静的观星台上格外清晰。
这样练了三日,他的手臂酸痛得连筷子都快握不住,青禾心疼地给他揉肩,却被他笑着推开:“没事,这是功夫活,练熟了就好。”第三日傍晚,他终于能在一炷香的时间内,让浑仪稳稳对准北极星,误差不超过三分之一度。
“好小子,有韧劲。”崔道演看着他精准的操作,眼中露出赞许,“北极星是‘天极’,众星皆绕它转动,就像百官围绕帝王。测准北极星,才能定其他星的位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