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杂智之一《狡黠》06 潘崇(2/2)
1.别直接“问”,要间接“引”——避开对方的防备心
商臣要是直接问楚成王“您是不是要废我”,轻则被骂一顿,重则打草惊蛇。这启示我们:在不确定对方真实想法时(比如职场中猜领导意图、合作中探对方底线),千万别直接盘问,而是通过“关联事件”引对方表态。比如想知道领导是不是要提拔你,别直接问,可在汇报时提“听说部门要扩编,我最近在钻研XX技能,随时准备承担更多责任”,看领导的回应就知道大概。
2.找对“传声筒”,比盯紧“当事人”更高效
潘崇没让商臣盯着楚成王,而是从江芈入手,因为“亲近者”是当事人的“情绪出口”和“信息漏斗”。现代社会中,想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可从他的“核心圈子”入手——比如想和客户谈合作,先搞定他的得力助手;想知道朋友是不是生你气了,可通过你们共同的好友侧面打听,往往比直接沟通更顺畅。
3.用“可控刺激”,看“真实反应”——情绪是最好的“测谎仪”
潘崇的“不敬”是“可控刺激”,既不会闹到无法收场,又能引发足够的情绪反应。这提醒我们:试探时的“刺激”要拿捏尺度——不能太轻,轻了引不起反应;也不能太重,重了会激化矛盾。比如职场中想测同事是不是在背后说你坏话,可故意说“最近有谣言说我XX,你听说了吗?”,看他是帮你分析还是眼神躲闪,真实态度一目了然。
注意:这种“试探策略”要用于“澄清疑虑”,而非“挑拨离间”。潘崇是为了帮商臣确认生死攸关的储位危机,阳山君是为了自证清白,都有合理的出发点。若用这种手段搞阴谋、耍心机,反而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总结来说,潘崇的智慧本质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准的信息”——核心不是耍小聪明,而是对“人性”和“关系”的精准把握。无论是古代储位之争,还是现代人际博弈,“懂借力、会观察、善引导”,才能在信息不对称时占据主动。
“原文”潘崇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而又欲立公子职。商臣闻之,未察也,告其傅潘崇曰:“若之何而察之?”潘崇曰:“飨江芈成王嬖。而勿敬也。”商臣从其策,江芈果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废汝而立职也!”商臣曰:“信矣!”
阳山君相卫,闻卫君之疑己也,乃伪谤其所爱樛竪以知之。术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