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归处是长安 > 第130章 破壁之光

第130章 破壁之光(1/2)

目录

就在诉讼程序缓慢推进,持续消耗“归处”精力之际,秦望舒主导的“学术破壁”行动,以及唐乐知深耕的“社群与跨界”连接,开始显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秦望舒那篇《当文化独特性遭遇专利陷阱》的深度文章,不仅在国内学界引起讨论,更因其触及的核心问题具有普遍性,被一位关注文化全球化议题的国外学者翻译并推荐,发布在一个国际性的文化研究学术网络上,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不久后,秦望舒接到了一封来自欧洲某着名双年展策展团队的邮件。对方表示,他们一直在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知识”与“普世标准”之间的张力,对“归处”的案例以及秦望舒的文章深感兴趣。他们正式邀请“归处”以“特邀项目”的身份,参加下一届双年展的“民间叙事”单元。策展人特别强调,他们看中的不是“归处”单个的作品多么完美,而是其作为一个“活态的、抵抗文化同质化的实践案例”所呈现的复杂性和启发性。

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舞台!不同于云隐所追逐的商业性国际奖项,双年展是当代艺术与文化批判的最高展示平台之一,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更侧重于思想性和文化价值。若能在此成功展示,无疑是对“归处”模式及其理念的一次极具分量的国际背书。

消息传来,“归处”内部群情振奋。这仿佛是乌云密布的天空中,骤然射出的一道强光,照亮了一条未曾设想过的突围路径。

“这不是去领奖,而是去‘说话’。”苏青瓷在核心会议上定调,“去告诉世界,在东方美学的现代化进程中,除了云隐那条被资本和标准规划的‘高速公路’,还存在另一条崎岖但充满生命力的‘乡间小路’。而这条小路的价值,值得我们珍视和探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