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破壁之光(2/2)
参展准备立刻被提升为最高优先级项目之一。但这并非易事。双年展要求的不是简单的商品陈列,而是一个能完整传达理念的“艺术项目”的构建。这需要将匠人的作品、创作过程、社区互动乃至面临的困境,整合成一个有叙事、有批判、有展望的综合性展示。
唐乐知主动请缨,负责整体策展概念的规划。她提出,不以单一匠人或作品为核心,而是构建一个名为 “归处:器与火的呼吸” 的沉浸式空间。空间内,小军的木作胚料与成品并置,展示时间与手艺的痕迹;周雯的剪纸将通过投影技术,与老陈的釉色变化形成光影对话;现场还将设置一个微缩的“议事堂”区域,循环播放团队内部关于治理、传承、创新的讨论片段(隐去敏感信息),展现共同体构建的真实过程;甚至计划将云隐的起诉状(关键信息打码)作为“当代文化语境注脚”的一部分,坦然呈现其面临的压制。
这个大胆的构想,得到了秦望舒的高度认同,认为这恰恰能将“归处”的实践提升到艺术与社会学交叉的层面进行讨论。匠人们起初对要将“未完成”的胚料甚至“内部争吵”拿去展览感到不解和羞涩,但在唐乐知和苏青瓷的耐心解释下,逐渐理解了这背后“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的策展逻辑。
与此同时,唐乐知持续维护的社群和跨界合作,也结出了新的果实。那家日本生活美学品牌在得知双年展邀请后,信心大增,决定将合作升级,不仅预订了一批专门为双年展主题创作的作品,还主动提出可以利用其在欧洲的渠道,协助进行展前宣传。那所合作的美院也积极响应,派出了一支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协助进行展陈设计、文献整理和多语言翻译工作。
一股来自民间、学界和跨界伙伴的合力,正在悄然汇聚,试图帮助“归处”撞开那堵由资本和标准筑起的高墙。双年展,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可能扭转战局的战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