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5章 受诏命开局修新历 造仪器精微越古人(1/2)
1276年的深秋,金台坊的太史院工地飘散着柏木与铜锈的混合气息。郭守敬站在前朝遗留的浑仪前,指尖抚过铜环上斑驳的云纹。这座融合了北宋苏颂、金代张行简智慧的仪器,此刻在他眼中却如困兽般缠斗——八重铜环交错遮蔽了半个天穹,窥管只能在环隙间艰难寻星。
随着郭守敬一声令下,工匠们开始拆卸这座百年浑仪。当主赤道环被吊起时,他突然喊停,指着环内侧的磨损痕迹:看这里,开元年间刻度的窥管轨迹至今未变。这个发现让他彻夜难眠,在烛光下重绘《浑仪四游图》。
三日后,他展示出革命性的简仪草图。图中将赤道装置与地平装置彻底分离,犹如把纠缠的蛟龙解开筋骨。赤道如车轴,运转有常;地平似舟楫,随方易位。他向副使王恂解释时,用两个陶轮演示各自运转的妙处。
铸造过程却充满坎坷。当首次浇铸的赤道环因应力变形时,郭守敬竟命人将铜水注入冰窖模具。急冷则铜质密实,他抚着完美成型的铜环说,此乃《考工记》钟鼎清浊之理。更在环面刻下三千六百个细如发丝的刻度,每度分十二格,较传统精度提升六倍。
最令人惊叹的创造在仰仪殿。郭守敬命匠人用精铜铸造中空天球,表面密布按照星位凿穿的孔洞。某日午时,当阳光透过殿顶琉璃窗,室内突然星河流转——七百二十个光斑在青砖地面精确重现了紫微垣星图。
假天仪他调整着天球角度,可演示四时星移。随行的回回星官发现,某些光斑竟呈现出食变星的明暗变化。原来郭守敬在关键孔洞安装了自制的晶石透镜,这些取材于西域水晶的镜片,能模拟星辰光度起伏。
札马鲁丁来访那日,正值冬至测验。当仰仪投射的北斗光影与实测星象完全重合时,这位波斯学者突然跪地亲吻仪器基座:在马拉盖,我们只能用羊皮卷推演星轨!
太史院东南隅,四丈高的砖台正在建设中。郭守敬设计的打破了八尺圭表的千年传统,表顶横跨的铜梁让札马鲁丁困惑不已。郭公,横梁蔽日,岂非自损精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