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6章 铸仪大都创新规制 测影南北证地球圆(1/2)
至元十八年(1281年)的盛夏,大都司天台笼罩在铸铁的焦糊味与檀木清香中。为编纂划时代的《授时历》,扎马鲁丁在传统浑仪基础上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工程。当工匠们拆解宋代浑仪时,他指着主环上的云纹说道:这些二十八宿刻度如明月映水,今当再添西法的星辰作浪花。
改造工程从主浑仪开始。扎马鲁丁命人保留北宋皇佑浑仪的赤道双环,却在黄道环内侧加装伊斯兰式——这是用大马士革钢打造的薄刃铜环,边缘细刻着三百六十个等分刻度。当助手质疑为何不用传统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时,他取来水晶透镜演示:周天分度如裁衣,等分愈细则合体愈精。
最巧妙的创新在观测系统。他在窥管两端加装波斯凸透镜,又将郭守敬发明的改进为可旋转的菱花铜片。某次测试中,弟子惊讶地发现能清晰观测到金星盈亏,这个突破后来被记载在《元史·天文志》:仪成,太白形迹可辨,古未之有也。
验收那日,王恂带着汉官前来观摩。当目睹游规能将天体位置精确到四分之一度时,这位太史令不禁抚掌:昔张衡制浑天,今扎公造仰仪,皆开千古未有之局!
安置在大都中心鼓楼的地球仪,引发了更大震动。这个径逾丈余的木质巨球,表面用陶土塑出连绵山脉,银丝镶嵌江河走向,更以各色宝石标注重要城邦。当扎马鲁丁转动球体解说自爪哇北行可见北极星渐高时,围观的国子监生员哗然四起。
老儒生刘俨扯断腰间玉带怒斥:《周髀》明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何来圆球之说!扎马鲁丁不慌不忙,召来泉州海商蒲崇谟作证。这个航行过三十余国的穆斯林指着印度洋区域说:晚生船队自柯枝北归,确见北辰星每三十日增高一指。
为验证地球说,扎马鲁丁设计了个精妙的实验。他在鼓楼庭院立起七座圭表,邀请儒生们同时测量夏至日影。当数据汇总时,众人惊见自岭南至漠北的日影长度呈现规律变化。这个实测结果后来被郭守敬用于计算,成为《授时历》的重要基础。
至元十九年(1282年)春,一场史无前例的四海测验拉开序幕。扎马鲁丁在太史院竖起巨大的定极环,指导二十七路监候官分赴南北。临行前,他特别嘱咐赴南海的官员:交趾之南,当见南极老人星,此乃地圆之铁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