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3306章 仙游解围,东南终靖

第3306章 仙游解围,东南终靖(1/2)

目录

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秋冬之交,福建的战局因戚家军的横扫千军而骤然改观。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巢的相继覆灭,如同三记重拳,将盘踞福建多年的倭寇主力打得筋骨断折,魂飞魄散。戚继光因赫赫战功被擢升为副总兵,威名远播,闽浙百姓视若神明。然而,辉煌的胜利背后,是难以言表的艰辛。戚家军经连续数月高强度转战,人马疲惫至极;加之南方暑湿蒸郁,军中疫病(很可能是痢疾、疟疾等)流行,非战斗减员严重;更致命的是,远在北京的朝廷官僚体系效率低下,承诺的粮饷、补给迟迟不至,使得这支虎狼之师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审时度势之下,为保全这支来之不易的抗倭核心力量,戚继光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暂时撤离福建,率军北返浙江,进行彻底的休整、补充兵员、等待粮饷。临行前,他虽对福建防务做了力所能及的安排,但内心深处,一丝隐忧始终挥之不去——他深知,倭寇如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福建本地的官军,依旧孱弱不堪,难以独当一面。

果然,戚继光大军刚刚踏上来时路,福建的倭寇残部便如同阴沟里的老鼠,嗅到了喘息之机。他们从各个隐蔽的角落重新钻出,并与新来自东瀛的真倭、以及沿海的海盗、土匪迅速合流。这一次,他们吸取了此前被各个击破的惨痛教训,不再分散劫掠,而是空前地团结起来,竟聚集起一支号称上万(实际作战兵力约七八千)的大军,绕开戚继光有所防备的府城,将贪婪而凶残的目光,投向了位于福建腹地、战略位置重要且富庶的仙游县城。

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上万倭寇如黑云压城,将仙游围得水泄不通。此时的仙游城内,守军单薄,器械不全,知县陈大有、守备郑墨虽率全城军民誓死抵抗,但实力悬殊,形势岌岌可危。城墙在倭寇日夜不停的猛攻下多处破损,城内箭矢、滚木礌石即将告罄,伤亡日增。城外,倭寇建立了坚固的木栅营垒,挖掘壕沟,摆出了一副长期围困、志在必得的架势。他们疯狂地四处扫荡,切断一切外援通道,仙游成了一座血海中的孤岛,危在旦夕,城破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凄厉的告急文书,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重围,飞向福州,飞向北京,字里行间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消息传至正在浙江休整的戚继光耳中,他忧愤交加,拍案而起。他既痛恨倭寇的猖獗反复,更担忧仙游满城百姓的生死,以及福建乃至整个东南抗倭大局可能因此崩坏。他立即上奏朝廷,请求再次率军入闽,并开始紧急集结部队。然而,现实再次给了他重重一击:此时他麾下能立即投入作战的、经历过战火考验的老兵,仅剩六千余人,且粮饷器械依旧短缺。以六千疲病之师,去冲击上万据垒固守的凶悍倭寇,无疑是极大的军事冒险。

但戚继光等不了了,仙游更等不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他毅然率领这支并非满状态的戚家军,再度挥师南下,直扑福建。这一次,他面对的已非散漫之敌,而是一个组织严密、拥有坚固工事的庞大武装集团。硬拼,绝非上策。

抵达福建前线后,戚继光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名将超越常人的战略耐心与全局谋划能力。他并未因救民心切而贸然发起进攻。他首先做出了两个关键部署:

第一,稳定人心,激励士气。他深知仙游城内军民正处于意志崩溃的边缘。他立即选派精锐死士,携带他的亲笔书信和少量补给,趁夜冒死潜入城中,告知援军已至,要求他们务必坚守待援。这一举动,如同给垂死的病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仙游守军的斗志,稳住了最危险的防线。

第二,周密部署,营造胜势。他清醒地认识到,单凭自己这六千人马,难以在野战中迅速全歼上万凭垒固守的倭寇。他采取了“缓兵之计”与“合力围剿”相结合的策略。他一方面指挥部队,在倭寇外围营垒附近修筑工事,作出长期对峙、步步为营的姿态,既牵制敌军,也避免过早决战。另一方面,他以其副总兵的职权和个人的威望,紧急协调、调动其他明军部队。

他深知另一位抗倭名将、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的为人与能力。俞大猷,字志辅,是老成持重、深通韬略的沙场宿将,尤擅水师与车营。戚继光以国事为重,摒弃可能存在的门户之见或功名之争,主动与俞大猷取得联系,详细通报敌情,共商破敌之策。同时,他还联络了奉命入闽的广东总兵刘显所部。在戚继光的居中协调下,一张由戚家军、俞家军(福建明军)、刘显部粤军共同织就的包围大网,开始悄然向围攻仙游的倭寇合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