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5章 入闽荡寇,横扫如卷席(1/2)
台州大捷的余威,如同钱塘江潮,震撼了整个东南沿海。浙江境内,昔日猖獗的倭寇,在“戚老虎”的赫赫威名下,或授首,或远遁,海波为之一清。然而,就在这片来之不易的平静背后,暗流正向南涌动。与浙江毗邻的福建,此刻正深陷于比昔日浙江更为酷烈的倭患之中。
福建,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这为倭寇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和跳板。他们不再是零散的窜犯,而是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与当地豪强、海盗深度融合,形成了半独立状态的武装割据。其中,尤以三大巢穴最为险恶:宁德海外之横屿、福清之牛田、兴化之林墩。这三地,互为犄角,相互支援,拥众数以万计,其首领皆狡黠凶残之辈。福建本地的卫所官军,其腐败无能更甚于浙军,屡次征剿,非但无功,反而损兵折将,助长了倭寇的气焰。告急的文书如雪片般飞向北京,字字泣血,陈述着“全闽皆警,朝不保夕”的危局。
朝廷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位在浙江创造了奇迹的将领。嘉靖四十一年(1562)七月,一道严旨下达:命戚继光为上将军,率其精锐的戚家军,火速入闽,会同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部,协力剿倭。
戚继光接旨,深知此任之重,远胜浙江。福建地形复杂,敌巢经营日久,且客军作战,补给、民情皆为未知之数。但他毫无畏惧,立刻点起经过台州血战淬炼的六千戚家军老兵,誓师南征。大军开拔,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所过州县,百姓箪食壶浆,争睹“戚老虎”军容,仿佛看到了救星降临。
戚继光用兵,向来主张“知己知彼,先计后战”。入闽后,他并未急于求战,而是首先细致地侦察敌情,分析三大巢穴的特点。他的目光,首先锁定了那个号称“天险”,被倭寇视为万全堡垒的横屿。
横屿,位于宁德县城东北二十余里的海上,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孤岛。岛上地势险要,倭寇筑有坚固的木栅工事,停泊着快船。其最令人望而生畏之处,在于它与陆地之间那片广阔的海涂。潮涨时,碧波万顷,岛屿成为孤悬海外的要塞;潮落时,则露出一片长达数里、深可没膝甚至及腰的淤泥滩。这片滩涂,人马难行,舟楫易搁浅,成为横屿最天然的屏障。福建官军多次进攻,皆因这片烂泥而束手无策,倭寇因此气焰嚣张,以为明军插翅难飞。
戚继光亲临前线,观察潮汐,丈量滩涂。他看到,这片淤泥确实是障碍,但也因其险,使得岛上的倭寇产生了懈怠之心。一个大胆至极的作战方案,在他脑中逐渐成形。
进攻前夜,他召集全军,进行战前动员。他没有隐瞒困难,而是坦诚相告:“横屿乃海中孤岛,潮来成海,潮退为泥。此贼所以恃险,我军所以难攻也。” 接着,他话锋一转,掷地有声地提出了破敌之策:“然,贼恃此险,必不设备!我军若能乘潮退,涉泥而进,出其不意,可一战而克!”
他命令,每个士兵准备一捆干草。这看似简单的命令,蕴含着惊人的战术构想。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初八日凌晨,这是一个精心选择的潮汐时刻。天色未明,海潮刚刚退去,那片吞噬了无数官军希望的巨大泥滩,如同黑色的巨兽,横亘在戚家军将士与横屿之间。戚继光身先士卒,立于滩头。他下令:擂鼓!进军!
战鼓声如雷鸣,打破了黎明的寂静。六千戚家军将士,每人背负一捆沉重的干草,毅然踏入了冰冷粘稠的淤泥之中。每一步都异常艰难,淤泥吸吮着双腿,前行速度缓慢。但他们牢记军令,保持着严整的队形。当前面士兵陷入较深时,便将背负的干草铺于泥上,后面的人便踩着这临时铺就的“草路”继续前进。就这样,一捆捆干草不断向前传递、铺展,六千将士,如同一条沉默而坚定的巨龙,在死亡的泥沼中,硬生生开辟出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