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3章 义乌募兵,缔造戚家军(1/2)
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义乌,空气中弥漫着的不是江南常有的温润水汽,而是硝烟、血腥与一种原始的躁动。一场因争夺八宝山银矿开采权而引发的民间大规模械斗,已持续了数月,甚至数年。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矿工,与以宋氏家族为首的本地乡民,各自聚集了数千之众,他们手持锄头、铁钎、棍棒,乃至私藏的兵器,在山野田间展开了一场场惨烈无比的厮杀。这场被后世史家称为“义乌矿工乡民械斗”的事件,其规模与血腥程度,震惊了整个浙江官场。在寻常官员眼中,这是亟待镇压的“民乱”,但在匆匆赶来的戚继光眼中,这却是一片充满潜力与希望的“演武场”。
他没有急于派兵弹压,而是首先会见了当地有威望的乡绅名士,如学者出身的陈大成。戚继光展现出其非凡的沟通能力和人格魅力。他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将军姿态训斥,而是坦诚相告,剖析利害。他站在一个更高的格局上,对械斗的双方领袖陈大成等人慷慨陈词:“尔等纷争,不过为一山一矿之利,纵然胜了,所得几何?而今倭寇肆虐,荼毒我沿海百姓,此乃国难家仇!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何不将这一腔血勇,用于报效国家,保卫桑梓,搏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岂不比在这山沟里自相残杀,白白流血来得强!”
这番话语,如晨钟暮鼓,深深震撼了陈大成等质朴而又血性的汉子。他们被戚继光的诚意、远见和“保家卫国”的大义所感召。最终,在戚继光的调解与陈大成等人的协助下,这场旷日持久的械斗得以平息。而接下来,戚继光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就在这些刚刚放下武器的械斗者中间,树起了招兵的大旗。
他的选拔标准极为独特,与其说是选兵,不如说是选“人”。他明确要求:“第一可用,只是乡野老实之人。” 他偏爱那些皮肤黝黑、身体壮实、手掌粗糙、目光有神透着淳朴与坚定的农民和矿工。对于那些面色白皙、行动伶俐、能言善辩的“城市游滑之人”,他一概拒之门外。他对不解的部下解释道:“乡野之人,惧官府,畏法度,心地朴实,筋骨劲健。能耐辛苦,敢于战斗。…市井之人,奸猾取巧,心性无常,临阵易溃。” 他要的,是未经污染的可塑之材,是能听从号令、承受艰苦、敢于直面死亡的战士,而非投机取巧的兵油子。
这一标准,精准地抓住了构建一支强军最核心的要素——可靠的兵源素质。很快,三千多名来自义乌田间和矿洞的健儿被选拔出来,他们之中,就包括了后来成为戚家军骨干的陈大成、王如龙等人。这群人,既有农民的坚韧耐劳,又有矿工的彪悍勇猛,更在械斗中积累了初步的团队协作与搏杀经验。他们,便是日后让倭寇闻风丧胆的 “戚家军” 最坚实的基石。
军队的雏形有了,但如何将这群桀骜不驯、野性未泯的“乌合之众”,锻造成一支纪律严明、战无不胜的钢铁之师,是摆在戚继光面前更为艰巨的任务。他深知,没有灵魂和纪律的军队,即便个人再勇武,也只是一群散兵游勇。他为此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智慧,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深刻的军事改革与实践。
首先,是铸就军魂——深刻的思想教育与信念塑造。
戚继光超越了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只知驱使士兵作战的将领。他深刻地认识到,“师出有名”的重要性,以及内心信念对战斗力的巨大激发作用。他并不将士兵视为简单的作战工具,而是视为可以教化、可以同心同德的兄弟子侄。
他亲自对士兵们进行训话,语言朴实而恳切,句句敲打在士兵们的心坎上。他问他们:“你们在家种田时,也曾看到官府如何追逼钱粮,父母妻女如何受苦受难。如今你们当兵,拿着朝廷的粮饷,再不用忍受那等逼迫,难道不该舍身报效吗?”
他更将战争的崇高意义与他们最切身的利益紧密相连:“你们当兵之初,哪个不是为了守家卫国?…你们在本县本府,如何倭寇来了,杀了你们兄弟,掳了你们父母妻儿,烧了你们房屋,这等的仇恨,如何不与他厮杀?!”
他谆谆告诫他们要团结:“你们但凡争闹打斗,自相殴杀,便是报不得冤仇,家眷被倭寇掳去,也救不回来了。”
这些话语,如同春雨润物,将“保家卫国”的宏大叙事,内化为每个士兵心中具体而真切的情感与责任。他让这些士兵明白,他们拿起武器,不仅仅是为了军饷,更是为了保护身后的父母、妻儿、田宅,是为了向残害他们乡邻的倭寇复仇。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成为了戚家军强大战斗力的最深层源泉。
其次,是锻造铁骨——极致的纪律与赏罚分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