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2章 初至浙东,痛感旧弊(1/2)
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江南,本该是莺飞草长、烟雨如画的时节。然而,当戚继光风尘仆仆地踏上浙江的土地时,扑面而来的却不是文人诗词中的温婉气息,而是一种混合着焦糊、血腥与恐慌的压抑氛围。他被任命为浙江都司佥书,主要负责管理屯田事务。这虽是一个涉及后勤的职位,却让他得以从根基上窥见浙江军政的积弊。
他看到的是一片凋敝的景象。原本应供养军队的屯田,大多荒芜或被豪强侵占,军户逃亡严重,在籍兵士名额虚浮,十不足五。剩余的士兵,与其说是军人,不如说是一群穿着破旧号衣的流民和兵痞。他们缺乏训练,士气低落,平日里唯一的“本事”便是向本就困苦的百姓催逼粮饷,作威作福。军官阶层则多由世袭或贿赂得位,贪墨成风,只顾克扣军饷,中饱私囊,对军事训练和倭寇动态漠不关心。整个浙江的防御体系,如同一个被蛀空的巨人,外表尚存,内里早已腐朽不堪。
戚继光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他深知,在这样的基础上,任何宏伟的御倭蓝图都只是空中楼阁。然而,他并未气馁,而是更加勤勉地履行职责,仔细记录、分析着所见所闻,并利用职务之便,深入了解沿海地理、倭寇活动规律。他的才干与责任心,很快引起了新任浙直总督胡宗宪的注意。胡宗宪是位有抱负、通权变的能臣,虽然后世对其结交严嵩父子颇有微词,但他在统筹东南抗倭大局上,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敏锐地察觉到戚继光并非寻常武将,而是一个既有勇力、更有头脑的难得人才。
次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胡宗宪的力荐和提拔下,戚继光被擢升为宁绍台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这三大府是浙江最富庶、也是倭患最烈的核心区域,直面波涛汹涌的东海,是抵御倭寇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这一任命,无疑是将千斤重担压在了这位年仅二十八岁的年轻将领肩上。
初获重任,戚继光胸中豪情万丈。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实现“海波平”志向的舞台,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他整顿军纪,亲自巡视防务,勘察地形,修补工事,试图将父亲教导的兵法和自己在北地戍边积累的经验,应用于这片陌生的水网山地。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他当头一棒,冰冷而残酷。
那是一次规模不算太大的遭遇战。一股约数百人的倭寇登陆骚扰,戚继光闻讯,立即率领麾下数千卫所官兵前往迎击。他精心选择了伏击地点,布下阵势,自信可以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以振军威。
战斗伊始,倭寇的身影出现在视野中。他们人数虽少,却队列松散而有序,个个身形矮壮,面目狰狞,手持锋利的倭刀(武士刀)和长枪,眼中闪烁着野兽般的凶光,发出怪异的嚎叫。反观明军这边,人数虽占绝对优势,但队伍嘈杂混乱,士兵们脸上写满了恐惧与茫然,握着兵器的手在微微颤抖。
当倭寇进入射程,戚继光下令放箭。箭矢稀稀拉拉地飞出,大多绵软无力,落在敌阵前寥寥无几。倭寇见状,更加肆无忌惮,挥舞着雪亮的倭刀,发起了疯狂的冲锋。他们的动作迅猛诡异,刀法狠辣刁钻,往往一刀劈下,便能连人带兵器将明军士兵斩断。
最让戚继光肝胆俱裂的一幕发生了。面对倭寇亡命徒式的冲击,他麾下的明军,那些平日里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的“官军”,竟如同被惊散的麻雀,发一声喊,掉头就跑!任凭戚继光在阵中如何怒吼、呵斥,甚至亲手斩杀了几名逃兵,都无法阻止这山崩般的溃退。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数千人的队伍顷刻间土崩瓦解,自相践踏而死者,竟比被倭寇所杀的还要多。
戚继光被亲兵死死护住,才未被溃兵冲散。他立于原地,眼睁睁看着倭寇狞笑着追杀溃兵,洗劫附近的村庄,扬长而去。他的脸色铁青,嘴唇被咬出了血,握着剑柄的手指因为过度用力而失去了知觉。一股巨大的屈辱感和无力感,几乎将他吞噬。他空有满腹韬略,一身武艺,却指挥不动这样一支腐败懦弱的军队!这不是战斗,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丑剧和悲剧!
战后,他独自一人,久久伫立在硝烟未散、尸横遍野的战场上。夕阳的余晖将天地染成一片血色,也映照着他内心无尽的悲凉与愤怒。他反复咀嚼着这场惨败,一个清晰无比、却又无比沉重的结论,如同烙印般刻入了他的脑海:
“兵不练,将之过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