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3302章 初至浙东,痛感旧弊

第3302章 初至浙东,痛感旧弊(2/2)

目录

是的,士兵的懦弱、混乱、无能,根源在于将领!在于整个腐朽的军事制度!依靠这些世袭的、缺乏训练、毫无荣誉感的卫所兵,莫说荡平倭寇,就连自保都成问题。这些兵,骨子里已经烂掉了,绝非严刑峻法或简单的操练所能挽救。

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与愤懑之情在他胸中激荡。他连夜赶回大营,不顾一身征尘,伏案疾书,给总督胡宗宪写下了一封情词恳切、又充满激愤的长信。在信中,他毫不讳言地痛陈卫所军队的积弊:“今之所恃者,兵也。兵之不练,其弊不在兵,而在将。…每遇贼至,率皆望风奔溃,曾无一旅之兵,敢与之抗者。”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军队,“虽孙吴复生,难以措手”。

进而,他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请求:罢黜旧兵,招募新军!

他请求胡宗宪授予他全权,允许他在浙江当地,另起炉灶,招募一批完全不同于卫所旧军的、淳朴健壮、勇于效命的青年,由他亲自选拔,从头开始,用全新的方法和严格的纪律进行训练,打造一支真正能战的军队。他激昂地写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 他坚信,在饱受倭寇荼毒的浙江大地,绝不缺乏热血男儿,缺的只是发现、组织和训练他们的良将。

这封上书,震动了胡宗宪。他欣赏戚继光的胆识和见解,也深知卫所兵不堪用的现实。然而,募兵之议,牵涉太广。首先便是粮饷。招募新军意味着需要额外、稳定且巨额的钱粮供应,这需要说服朝廷,需要从本已捉襟见肘的东南财税中挤出份额,触动无数利益环节。其次,更是触及了旧有军事集团的根基。罢黜旧兵,等于否定了现有的整个卫所指挥系统,那些世袭的军官、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必然会群起反对,阻力巨大。

因此,尽管胡宗宪内心赞同,但身处复杂的政治漩涡中,他不得不谨慎权衡。他安抚戚继光,肯定其忠心与勇气,但对募兵之请,并未立即批准,只让他暂且利用现有兵力,尽力整顿,徐图良策。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对戚继光而言,是充满煎熬与坚持的岁月。他一边不得不继续指挥那些让他失望透顶的旧军,周旋于各种掣肘与推诿之间,勉强维持着宁绍台地区的防务,期间虽有小的胜绩,但根本无法扭转大局;另一边,他从未放弃募兵练新军的念头。他不断地向胡宗宪上书,一次比一次论述得更具体、更详尽。他不再空谈理念,而是开始着手制定一套完整的练兵方案,从士兵的选拔标准、组织编制、武器装备、阵法训练,到思想教化、奖惩条例,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规划。

他利用战斗间隙,实地考察浙江各地的民风。他注意到,在金华、义乌等地,民风尤为彪悍刚劲。特别是义乌,当时正爆发一场规模浩大的民间械斗,当地的矿工、农民为了争夺资源,聚众数千人,相互攻杀,场面惨烈,但其展现出的勇猛、团结和不怕死的精神,却也令人震惊。

戚继光听闻此事,非但没有像寻常官员那样视之为“刁民作乱”,反而眼前一亮,如获至宝!他看到了在那场野蛮争斗背后,所蕴含的宝贵品质——那是被生活所激发的、最原始也最纯粹的勇气和力量。他心中募兵的目标,骤然清晰起来。

时机终于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到来。倭寇大举入侵,浙江沿海形势再度危急。戚继光再次向胡宗宪慷慨陈词,并呈上了他精心准备的、近乎完备的《练兵议》和具体方案。他明确指出,欲彻底平倭,非练就一支“节制之师”不可,而义乌之民,正是最佳兵源。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戚继光言之凿凿、计划周详的请求,胡宗宪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力排众议,正式批准戚继光前往义乌招募新兵。

消息传来,戚继光长舒一口积郁已久的闷气。他知道,这是他军事生涯,乃至整个东南抗倭大局的真正转折点。他立即动身,奔赴那片尚弥漫着械斗硝烟的土地。等待他的,将是一场同样不轻松的“战役”——如何将那些桀骜不驯的械斗之民,锻造成一支纪律严明、战无不胜的王者之师。而一支即将让倭寇闻风丧胆的军队——“戚家军”,也即将在这片充满血性与刚勇的土地上,揭开它传奇的序幕。

目录
返回顶部